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心。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痛点,推进治理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建议背后不仅有着深入的调研,更有对民生之本的深切关注。
“围炉茶话”里探寻食品安全痛点
“围炉茶话”是民建福建省委会的一个参政议政创新品牌,每期一个主题,通过邀请会内相关专家、学者等参与的创新论坛。今年2月,在福州华侨新村的一场“围炉茶话”上,吴志明委员与30多位企业家、专家学者、基层监管人员展开了深度对话。
茶香氤氲中,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冷链运输温度一旦断档,生鲜食品可能在一夜之间变质。但有些企业为节省成本,连最基础的温控设备都不装。”一位从事冷链物流企业的负责人无奈道。
“这不仅是成本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对此,吴志明委员建议“应建立强制性的冷链标准,让技术成为食品安全的‘守门人’。”
2023年以来,他深入多个省份走访了30余家食品企业、酒店餐厅、学校食堂、外卖及农贸市场等,发现:从田间到餐桌,食品安全隐患仍藏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五大痛点凸显食品安全的难题
第一大痛点:土壤与水源污染。“农田里的污染问题早已不是秘密。”吴志明委员表示,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化肥农药滥用等让土壤和水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农户为追求高产超量使用农药,甚至忽视安全间隔期,使本应健康的农产品面临重重隐患。
第二大痛点:供应链监管漏洞。“监管就像‘打地鼠’,你打下一个,另一个又冒出来。”吴志明委员指出,冷链物流断链、小作坊卫生不达标、预制菜过度添加等现象屡禁不止,基层监管机构由于人手短缺、设备不足,无法及时应对问题,导致隐患不断。
第三大痛点:标准不统一。“有些企业为迎合不同省市的标准,常常不知所措。”在调研中,吴志明发现,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存在食品检测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第四大痛点:技术支撑不足。基层检测机构设备空置率高,很多机构仅能检测常见的农残、食品添加剂等指标,但对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抗生素残留)缺乏筛查能力,信息共享机制也不畅,导致溯源效率低下。
第五大痛点:诚信体系缺失。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使用劣质原料,甚至伪造生产日期和检测报告,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某地曝光的‘土坑酸菜’事件令人痛心,涉事企业竟然三年被评为‘放心企业’。”吴志明委员无奈表示,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的不到位,让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峻。
面对食品安全的复杂挑战,吴志明委员提出了包括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在内的五大改革措施,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吴志明建议基于全国土壤调查数据,建立污染数据库,实行“一地一策”的修复措施。同时,推广生物农药与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逐步恢复中华农耕文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同时,借助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云平台,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看食品的全程信息。针对小作坊,预制菜、外卖食物,可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实现远程温湿度监控,避免食品安全隐患。再次,他呼吁成立国家级食品安全标准协调委员会,统一各地和各部门之间的标准,并根据新兴领域快速响应制定相关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此外,还要为基层检测机构配备AI快检设备,提高对农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的筛查能力。同时,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应急反应速度和溯源效率。最后,吴志明委员还提议建立企业食品安全“红黑榜”,将企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市场准入挂钩,对于严重违法企业应推行“行刑衔接”机制,形成高压监管态势,确保相关法律得到严格执行。
民生至上: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食品安全是民生之本,更是发展之基。没有安全的环境,就没有放心的消费。”吴志明委员的呼吁,道出了千万百姓的心声。“食品安全不能仅仅依赖‘管’,更要让企业和消费者‘知’,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监管中来。”他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普活动和“吹哨人”奖励机制,激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