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60年 巨型鱼龙化石再次现身喜马拉雅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科考和科研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艰苦野外考察,在西藏定日县和聂拉木县发现了一批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古生物学重大发现,是继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发现鱼龙化石之后,这类化石再一次被发现。
喜马拉雅鱼龙化石及复原图
2023年1月,中科院古脊椎所青藏高原生物演化综合考察队抵达拉萨,再次开启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区古生物考察与寻找珠峰地区中生代海生脊椎动物的科考之旅。在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所长和倪喜军研究员的带领下,一行近二十余人,集合了不同研究方向科研力量的队伍,在定日县岗嘎镇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岗嘎南部三叠纪曲龙共巴组的至少三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确定无疑的大型海生脊椎动物化石。从化石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大家寻找了多年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此时距刘东生先生(1964年)和邱占祥先生等人(1966年)找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已经过去近60年。
鱼龙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类已经灭绝的水生爬行动物。它们的出现比恐龙还早了好几个百万年(恐龙生存时限是晚三叠世-白垩纪末期,鱼龙是早三叠世-晚白垩世早期),且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海洋中演化出长达十多米的巨型身躯,是生命演化史上最早出现巨大体形的脊椎动物,也是名副其实的中生代海洋霸主。这些三叠纪的海洋巨无霸,留存于世的化石记录并不多,尤其是晚三叠世中晚期,鱼龙仅在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地区有化石发现,分别是北美大陆西缘、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古生物学者对它们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
科考队员在聂拉木地区对曲龙共巴组地层进行搜索考察
我国珠峰地区的鱼龙化石,主要分布于晚三叠世曲龙共巴组海相地层中,在今年4月开展的更进一步的考察中,除定日的岗嘎外,科考队在聂拉木土隆、318国道的62号道班等多处的曲龙共巴组地层中都发现了鱼龙化石。除了较大型的成年的鱼龙化石骨骼外,考察队也发现了小的、纤细的肋骨,据推断可能是喜马拉雅鱼龙幼体的化石骨骼或小个体的鱼龙新类群。另外考察队还发现了与鱼龙化石相伴生的大量菊石、双壳等化石,也为了解三叠纪特提斯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除了寻找大化石,科研人员还在剖面上系统采集了岩石样品,以期开展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了解更多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海洋环境信息。
(总台央视记者 褚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