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忆那段不寻常的往事——下党行 鱼水情

2022-06-27 18:07:05 来源:东南网

刘明华(左一)为参观者讲述习近平“三进下党”的故事。 (资料图片 吴通华 摄)

东南网6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25日,在省委宣传部、厦门大学党委等共同举办的校地联学活动中,与会者视频连线寿宁会场,见证下党巨变,重温“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刚刚出版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中,寿宁县下党乡是一个闪亮的地标。

镜头定格特别的瞬间

24日,寿宁县新华书店,寿宁县原文化局局长张培基翻阅新近出版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兴奋不已。

“‘三进下党’这一章,用了我当年拍摄的四张照片,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百姓、深入基层的往事如同昨日,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张培基说。

“1989年7月19日中午,烈日当空。寿宁县下党乡,与鸾峰桥相望的文昌阁边,一群人从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走下来。他们头戴草帽,汗透衣背,风尘仆仆。走在最前面的,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读着书中这些文字,张培基激动得落泪。他记得,当时自己是快步向前跑至20米外,选好角度,架好相机,定格下这一特别的瞬间。

“习书记毕竟当过知青、干过农活,虽然天气炎热、山岭崎岖,但他健步如常,谈笑风生。”张培基感叹道。

书中会场那张照片,也是张培基拍的。“台上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坐中间,习书记和行署专员陈增光分坐两侧,这样的安排让我大开眼界。”张培基回忆道。

“一位地委书记吃得了苦,如此深入地调研,我以前没遇到过;一位地委书记尊重基层同志,如此谦逊务实,我以前也没亲眼见过。”张培基不由得心生敬畏。

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后,习近平提出不再原路返回,去现场考察要修的那条路。

“这条道比上午的进山路难走多了。一是没路,只能沿河边草丛行走,有时涉过较浅的河滩,有时则要攀登岩崖、钻树林;二是下午那段时间天气最热,又不透风,个个大汗淋漓。”张培基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行路之艰难。

如今,退休在家的张培基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下党。在过去拍摄的地方,他会不由自主地从同一角度按下快门,用镜头记录历史变迁。同时,他还经常陪省内外的摄影爱好者前往下党采风创作,参与组织“下党一日”等全国性的摄影大赛,用镜头讲述多彩自信的下党故事。

践诺之行背后的牵挂

拿到《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后,寿宁县政协原主席连德仁一口气看了上百页,爱不释手,感同身受。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习书记一进下党那天,我在日记中这样写:这一天,乘车5个小时,步行4个半小时,开会座谈访贫2个小时,一路风尘,辛苦程度不言而喻……”连德仁细数着书中“三进下党”的情形。

在连德仁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是践诺之行,是关怀之行,也是牵挂之行,始终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989年6月,在与宁德地委贫困乡党委书记座谈时,习近平当场和在会上提出“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意见的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约定,一定要去下党一趟。

下党乡亲闻讯十分欣喜,但也都没太放在心上,毕竟这里太穷了,穷得连公路都还没通。

说到做到!不到一个月,习书记就来了,大伙儿既意外又惊喜。

“一进下党”仅仅几天后,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了下党乡。1989年7月21日晚,下党乡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7月26日,习近平第二次来到下党。

一行人从芹洋乡溪源村步行前往下党乡下屏峰村。因两公里长的简易公路被洪水冲毁,村民们临时架起三段简易木桥。“大家通过木桥时手脚并用,把手按在山体边的石头上,脚踩木桥一步一步往前移,湍急的溪水从脚底下奔腾而去。此时,天上下着雨,路面很滑,行走十分艰难。”连德仁回忆说。

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下党。“习书记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下党乡发展资金100多万元。在他的协调下,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由省交通厅立项,1998年建成通车。”读到书中这些内容,连德仁不无感慨地说,习书记这次来为下党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为当地脱贫致富注入强大动能,“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调研活动,见证了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跋山涉水,三进下党,下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在他的推动下,“四下基层”制度蔚成风气。

远近闻名的“学习小镇”

2019年7月中旬,下党乡6名干部群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下党脱贫的喜讯。8月6日,下党乡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和深情勉励。

写信人之一刘明华,现为“难忘下党主题馆”讲解员。这段时间,刘明华得空都会细细品读《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每次都能读出新意。“下党没有辜负总书记的厚爱和期待。作为参与者、见证者,我亲身感受到下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乡亲们都想往外走,现在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创业,大家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刘明华说,每一次给来访者讲解整个展览,讲的不仅是下党的变迁,更是心里的幸福。他愿继续讲好“三进下党”的故事,让散发着历史光芒的记忆永远留在后辈们心中。

昔日“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而今“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一路通,百业兴。我们实施‘领雁工程’‘头雁带富’工程,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模式,成功打造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千亩定制茶园、千亩油茶、千亩锥栗等特色产业。同时,‘下乡的味道’已成为县域公共品牌,下党生态农产品借机走出了大山,辐射带动全县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5亿多元。”寿宁县政协副主席、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说。

据介绍,下党乡定制茶园面积超过1060亩,带动茶农亩均增收8000元,村集体平均增收10万元。实施老旧房屋“盘活”计划,打造民宿、农家乐等各类业态66家。同时,首创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教育培训模式,带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2016年至今,下党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学习小镇”。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