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八闽大地的红色印记】燃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烽火
乌山风光 戴园笙 摄
今年清明节前,土地革命时期曾任闽南特委书记的老红军卢叨遗孀韦立(右)重返乌山,与当地革命“五老”人员再聚首。陈秋坤 摄
东南网7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杜正蓝 通讯员 方志南 郭扬 朱乔柽)由云霄县委组织部、共青团云霄县委员会组织的党旗传递接力跑活动,日前在云霄乌山风景区举行。若从空中俯瞰,一脉红流沿山路奔袭而上,像烽火点亮世界。恍惚间,时光交错,这蜿蜒而上的人群,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闽南红三团”)一个连队挺进乌山的身影重叠。
开辟根据地 打退敌“围剿”
当时,广东浮凤苏区遭国民党“围剿”大部沦陷,潮澄饶县委机关、特务大队、红三大队被迫转战乌山。同年秋,闽南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奉命率部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卢胜的部队、潮澄饶红军与饶和埔诏游击队在云霄常山月眉池村胜利会师,迅速开辟了以云霄水晶坪、半岭和诏安北蔗、公田为中心的乌山革命根据地。
同月底,云和诏县委组建,书记为蔡蔚林,统一领导乌山地区的斗争。同时,将三支红军部队合组为闽粤边独立营,卢胜担任营长,政委为吴金。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打通了潮澄饶、饶和埔诏、靖和浦三块苏区之间的联系。
1936年1月,国民党中央军八十师在一五八师的配合下,纠集云霄、平和、诏安三县的保安队,大举进攻乌山。“驻剿”“搜剿”“连保连坐法”……10多天的烧杀抢掠,敌人无所不用其极。
红军紧紧依靠乌山人民,跟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军事上,不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而是采取灵活机动战术,在乌山腹地与敌人兜圈子、捉迷藏,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政治上,党组织发动月眉池等村被移民并村的群众向国民党当局讨要粮食、房子、耕地。国民党军队无功而返,只得撤出乌山。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西安事变后,闽粤边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主动与国民党闽南当局谈判合作抗日事宜,达成《六·二六政治协定》。然而,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于1937年7月16日发动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闽南红三团、独立营千余名指战员被强行缴械。同日,又发生“月港事件”,闽粤边特委及云和诏县委10多名领导人被捕被杀。
惨案并未让战士们胆寒。“漳浦事件”发生当晚,卢胜、王胜、陈高顺等逃离虎口,在漳浦下布清泉寺宣布重建红三团。一时间,响应者众。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仅云霄陂下村就有吴健、吴仔贵、吴金寿等30多人报名参军。红三团迅速发展至300多人。
1937年11月,闽粤边特委派卢叨、莫丁贵到乌山地区恢复因“月港事件”而停顿的云和诏地方工作。在二人带领下,近四个月后,云和诏县委得以重新建立。
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和诏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在国统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十六字方针,有计划地将党的干部和武装骨干转入地下,或进入边远山区的革命基地村,开展生产自救。
为渡过难关,在乌山地区工作的共产党人各显神通,自谋职业,有的当教员,有的当帮工,有的开荒种田,有的上山烧炭……乌山人民把隐蔽在当地的共产党人当作亲人,宁愿忍饥挨饿甚至借高利贷也要供养他们,宁愿牺牲自己和家人也要保护同志。革命力量默默积蓄着,只待有朝一日喷薄而出。
革命的中心 解放的前哨
1943年初,闽南特委在乌山腹地成立2个武装班,开展反顽自卫斗争。1944年5月,卢叨在乌山禾仓岽组建“闽南特委机关政治保卫队”(简称“政保队”),在中屎窟伏击豆畲村反动联防队,击毙队长张钦钦和10多名敌兵,缴枪10多支;之后,政保队又在桃仔鞍伏击国民党征税队,毙敌3名。两次伏击给国民党顽固派极大的震慑,乌山地区的斗争形势迅速好转。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调集重兵大举进攻乌山地区。1946年夏,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第二团团长吴子高率一个中队在公田设立指挥部,在诏安的官陂圩、金溪、进水、大元中、彩霞、四都,云霄的水晶坪、仙石、车仔圩、下河、上坂及平和的大溪驻兵,采取军事“围剿”、政治瓦解、经济封锁等手段,围困乌山。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陈文平、李仲先等人用自制的土炸炮,在北蔗雷公陂地段摆下长约一华里的地雷阵,把保安兵炸得魂飞魄散。从此,保安队再也不敢长驱直入乌山腹地。
此战后,云和诏县委在各个基点村都建立起了民兵组织,密切监视保安队的一举一动;同时,组建云和诏四个武装游击大队,四处出击,分散敌人对乌山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压力。
1947年7月,闽南地委机关从南靖树海迁回乌山。8月1日,在乌山葱仔寮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闽南支队,李仲先担任支队长,政委为卢叨,乌山再次成为闽南革命的中心。1949年9月19日,闽南支队配合三野十兵团解放了漳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