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公租房违规行为纳入征信真的吗?北京为何将公租房违规行为纳入征信
11月19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通知,对于转租转借、房屋空置、擅自装修等违规使用公租房的家庭,将其处罚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这是北京首次将公租房违规家庭信息纳入到金融体系征信平台。
此新规一出,赢得网友的一片点赞,有人表示,“北京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必须严打假穷人套现的不法行为”、“政府应该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让百姓来监督举报违规家庭”......事实上,这并非北京市首次向公租房违规行为“亮剑”,去年上线人脸识别系统曾赢得媒体一片掌声,此次再出重拳无疑是对公租房违规行为的监管与惩罚力度再升级。
公租房违规现象多发
公租房属于政府保障性住房,其目的是解决无房居住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 但是,一些人原本拥有住房,却通过不法手段骗取公租房承租资格,再将公租房转租以赚取中间差价;也有一些公租房承租户后来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另行购买了房屋,却不及时将公租房退回,而是用于转租以赚取租金差价。一方面是一些市民排队等待承租公租房,另一方面是一些有房者却通过转租公租房牟利,这无疑损害了社会公平。规范公租房使用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因为存在谋利等原因多年来全国各地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也让群众怨言颇多。
被纳入征信黑名单或“寸步难行”
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个人信用报告被称为个人的“信用身份证”,较为全面、客观记录个人的信用活动,如偿还贷款本息、信用卡透支情况等。不论公租房承租人及其家庭共同申请人将来贷款买房、买车,还是申请信用卡,金融机构都会查看申请人的个人信用报告,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近年来,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征信体系对失信的惩戒功效越来越强。个人行为一旦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就真的可能“寸步难行”。也因此,现在很多居民非常重视自己的个人征信记录,生怕留下不良记录,在日常生活中碰壁。
2018年,北京市进一步完善公租房使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其中规定,违规转租转借公租房的家庭信息记入不良信息档案,自取消资格决定做出之日起5年内,不允许该家庭继续申请公共租赁租房及共有产权住房。
此次将公租房违规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可以说是初步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威慑。
公租房乱象为何难以遏止?
光明网曾评论称,公租房被乱占、骗租、转租牟利的新闻近年来频频出现,国家和地方层面为此不断出手干预和规范。问题是,时至今日,为什么这一现象还是没有被有效遏止住呢?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打击处理不力无疑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
根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规定,承租人转借、转租或者擅自调换所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按市场价格补缴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的租金,记入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但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
如此“疲软”的处罚规定,到了地方可能又更进一步放松。一些地方对公租房违规者的处理多数为记入不良信用档案,5年内不再受理住房保障项目的申请。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深入的严厉处分措施。
违规行为纳入征信值得全国推广
被纳入征信系统,当事人今后在申请、入住公租房时因提供虚假资料等行为进入“黑名单”后,在申请银行贷款、经商求职、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时都将受限,寸步难行,此举将大大提高当事人的“违规成本”,完善保障房出租后的后续监管机制。因此北京此次出台的新规,无疑具有在全国各地的价值。事实上,广东省珠海市为了杜绝企业高管、中高收入人群“开豪车住公租房”乱象,也拟出台新规,将公租房不诚信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供各单位或个人参考信用评价。
《山东商报》评论称,除了经济和信用上的处罚以外,还要进一步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甚至以诈骗罪追究其法律责任,让他们感觉骗取公租房、转租公租房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还要付出法律代价。此外,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公租房保障政策进行动态监管,让公租房保障政策更为科学、公正,推进公租房的合理配置,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各居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