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现唐代城墙怎么回事?最新考古成果有哪些?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20日讯(记者 李慧颖 摄影报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20日对外公布,2018年10月至今,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通锦桥附近发现唐及五代、清代两个时期的城墙。这是考古人员首次在成都市西北角发现古城墙,并证实为唐宋时期成都罗城城墙,这些城墙有望在未来得以保护,展示成都深厚历史底蕴。
古城墙遗址全貌
“此次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发现了一段古城墙的夯土和包砖砌石部分,为东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侧城墙保存较好。可分为唐五代、清代两个时期。”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通锦桥路城墙遗址现场负责人江滔在现场介绍到。
古城墙遗址现场
据悉,该城墙最早筑于晚唐时期,残存长度约170米,宽8.9-12米。整个墙体内为夯土,外砌包砖,夯土残高约1.6米。“包砖的砌法是先挖基槽,在槽内筑一层夯土,再在夯土上铺一层泥夹卵石,其上再砌包砖。”
两侧为古城墙,中间为散水
江滔介绍,晚唐时期城墙两侧均为砖墙,残高约1.5米,用砖规格不一,有汉六朝时期花纹砖和唐代素面砖。外墙一侧有散水。
散水
所谓散水,是南方地区修筑城墙时特有的工序,用于防治雨水冲刷对墙体的破坏。现场散水宽约1米,铺法规整,分斜铺、平铺两种构建方式,散水外侧以丁砖固定。
“唐代城墙外面这层就是明代城墙,因为两江围绕,只有建立城中城。”在江滔的指引下可以看见,明代城墙仅见夯土墙体,叠压于唐代城墙两侧,没有看见包砖。清代城墙在唐宋时期城墙垮塌堆积基础上修建,仅存北侧基础,墙体及砖墙均已不存。修建方式基本与唐代城墙相似。平整地面后开挖基槽,基槽分夯筑三合土,厚度约33厘米,三合土上再垒砌红砂石条,顺铺或错缝平铺,石缝间以石灰浆勾缝。
此次城墙的发掘工作,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等进一步补充了资料,对研究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