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门撕标签解忧虑 中国扩大开放“很走心”
外商投资法草案15日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这将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打开“市场大门”、聚焦内外一致原则为外资撕掉“标签”,针对透明度、政府采购、技术强制转让等外商之忧给出“定心丸”……
中国促进、保护外资的“走心”举措,让市场对中国将扩大开放的预期更为明确。
近期,特斯拉、巴斯夫等外资巨头接连在中国投下重大项目,国内一些企业也开始“压力测试”,筹谋外资进入后的公平竞争。
打开大门降低门槛
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对外资都实行全链条审批。这种模式下,外资要进中国,需先敲门然后等待门是否会开。
资料图:航拍江苏连云港一处集装箱货运码头。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此次被写入草案总则一章。
这意味着,除了负面清单列出的禁止投资领域,针对外国投资者的“大门”都将被拆除。
虽然清单关于“限制投资”的要求,意味着外资在一些领域仍存在准入“门槛”,但门槛持续降低也是大势所趋。
在此之前,中国官方已明确表示,将在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在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撕掉标签一视同仁
“准入前国民待遇”并不是说国民待遇只存在于准入前,其本意是把外资在“准入后”享受的国民待遇向“准入前”延伸。
即将付表决的外商投资法也致力于为企业撕掉外资“标签”,做到内外一致:
监管一致——对内资和外资的监督管理,适用相同的法律制度和规则;
红利一致——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权益一致——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采购一致——政府采购依法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平等对待;
一致性原则在外资基础法律中的多处凸显,显示中国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决心。
划出红线化解痛点
开大门、撕标签的同时,中国还在法律中明确划出政府行为红线,化解外资痛点。
技术转让方面,草案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手段强制转让技术。
针对监管透明度,草案指出,制定与外商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应当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外商投资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产权保护方面,草案明确,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的出资、利润、资本收益、资产处置所得、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依法获得的补偿或者赔偿、清算所得等,可以依法以人民币或者外汇自由汇入、汇出。
对于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草案也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
走心举措效果初显
从在22个领域大幅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到此次的外商投资法,中国近期已推出多项促进、保护外资的“走心”举措,并产生了可见效果。
特斯拉超级工厂开工,总投资近500亿人民币;巴斯夫智慧一体化基地协议签署,总投资100亿美元;沃克斯锂电池绿色智能新能源项目落户嘉善,总投资16亿欧元……近期一系列重大外资项目密集落户中国。
国内企业也已经感受到开放的大势,开始聚焦于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日前就提到特斯拉的进入带给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压力,并呼吁国内自主品牌采取应对措施,尽快地提升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