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揭秘非遗客家味道“蔗内手工米粉”制作全程

2025-04-28 15:26:42 来源:海峡网

厦门同安区蔗内村以蔗内米粉为特产,因其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厦门市同安区一村一品区域公共品牌“同民安”48小时全程纪实,带你沉浸式体验一场手工米粉制作,揭秘传统美食背后的艰辛与奇妙的风味之旅。

蔗内村,位于同安区莲花镇西南方,这里山水交融,是厦门市现存的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历史最久的客家村落。自明初,即1425年,开基祖余子玉由漳州南靖沥水乡迁徙以来,至今整整六百年。

近年来,蔗内村的客家文化逐渐成为继蔗内光鱼、蔗内米粉、油菜花旅游节、脐橙采摘节之后,又一对外名片。其中,蔗内米粉被评为同安区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同民安”重点关注的子品牌之一。

蔗内米粉作为手工农副食品,因制作过程传统,需经过浸泡大米、磨浆、滤干、搓团、分条、蒸(两次)、折型上架、日晒风干等工序。其制作时间由凌晨三点开始,直至中午十二点左右结束,工期近十个小时。光阴珍贵,李师傅在凌晨三点制作时,都会提前将滤干的米浆准备好。

滤干后的米浆,由一人快速分成小块,放入粉机,进行“搓团”,另一人盯住出团口,快速接应。在蔗内本地,手工作坊多以夫妻档为主,几十年来,两人心手相应,已经默契配合走过了半辈子。

经过“搓团”的米浆,呈现出细腻绵密的质感,色泽温润洁白,整齐排列后,便赶赴炉灶,进行第一次蒸煮。

蒸笼雾气升腾间,时光悄然流转,白昼已经来临。李师傅需要抓紧时间,在中午前将新折的米粉铺满竹架,两支筷子一挑一拨,上下翻飞后,米粉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模样。

米粉晾晒至完全风干,需要两天,这也是李师傅夫妻俩生活与生产的规律。做一天,休息一天,等上一批米粉完全风干,才有多余的竹架和空间继续下一批米粉的制作,这是蔗内手工米粉的珍贵所在,也是人力生产的无奈之处。

两天的辛苦制作与等待,李师傅往往会收获150斤的米粉。以手工技艺为生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把每一份米粉视为作品,晒制完成的蔗内手工米粉,因不添加防腐剂、不漂白,而呈现出自然米色。望着一排排摆放有序的米粉,李师傅感到心满意足,四十年晨昏交替,三万次心手相契,那些被揉进米浆里的,何止是力道与温度。

如今,“同安蔗内传统米粉制作工艺”已被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确认为同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厦门市政府评定为百强村(一村一品)特产,连续多年推介于(98国际贸易洽谈会)商品展柜。蔗内米粉作为传统美食,正在走入更多家庭的餐桌。

食物,或许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它是刻在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情感编码,是连接家人、贯通古今的味觉桥梁。当筷尖夹起大地的味道,我们咀嚼的不仅是当下的丰饶,亦是祖先走过的春秋。(童旻垵)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