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红色引擎”奏响育人强音
“红色引擎”奏响育人强音
全市教育系统深化新时代“堡垒工程”推进立德树人
全面建立、落实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学校治理的效能;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福州特色“大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建立“双培养”机制,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福州市教育系统深入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坚持以党建引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赋能,以实际行动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历史和时代命题,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斐然,受到教育部肯定。近两年,福州市先后承办全国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与创新交流大会等全国性会议,福州经验获得推广。
以闽都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2025年清明时节,林则徐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师生。从林则徐兴修水利、救灾济民到开眼看世界、虎门销烟的史迹展陈,从鸦片战争到当今的禁毒工作,这些都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这是福州思政教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福州全面推进“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设立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研究中心等5大中心,遴选培育6个团组、30所试点校、22所基地校。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果仅局限在课堂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州的解法是,打破学校的围墙,开门办大思政课,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触发情感的共鸣。
马尾船政、三坊七巷、八一七路……福州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近年来打造了越来越多的“行走的思政课”,把“课堂”搬到历史场景中,延伸到城市肌理里,让学生在现场触摸历史,感知当下,思考未来。
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福州将总书记在福州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转化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思政课资源,开发了《习近平与闽大》《真理是甜的》《海上福州的建设》等特色课程。同时,精心打造“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等36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编制13条主题线路,成为大中小学生“追寻领袖足迹”的校外思政课堂。
如何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常态?日前,《福州市“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思政”教育工作体系。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5年来,全市新增思政课专职教师693名、兼职教师2990名。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福州还设立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定期“把脉会诊”;建立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成为助力思政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
立德树人,思政铸魂。福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思政课建设,“大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以体制机制改革
建强组织“堡垒”
“以前,学校存在重教育业务轻党建引领、党建与教育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福州八中党委书记林晓枫说,原来,书记、校长“一肩挑”;现在,书记、校长分设,让工作更聚焦了。
改变的背后,是福州全面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相匹配的体制机制,以领导机制改革促进学校基本组织体系、党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2022年6月,作为福州市属第一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福州八中党委完成换届选举,林晓枫担任党委书记。
“党组织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的职责;校长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按学校党组织有关决议,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林晓枫说。
党政分设后,书记、校长身份转变可能带来思想认知偏差,从而导致两个“全覆盖”工作不平衡,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福州八中党委通过“四图法”完成26项制度建设。规范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流程,强化在会议决策之前的充分沟通,明确党委会重点解决“做不做,行不行”,以及“谁来做,做得如何”的问题,形成组织决定。校长办公会重点解决“为什么做”“怎么做”的问题。通过“会前四步骤”+“会后三步骤”,统一思想共识、重塑运行规则。制度机制的优化有效促进了书记和校长的定期沟通,他们及时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更好地发挥了领导体制改革在推动学校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在党建引领下,福州八中中高考成绩连续两年进步明显。“今年,有4位教师在全省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林晓枫说。
随着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逐步落实,福州市各中小学校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日益加强。截至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校已基本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新的领导体制有效运行关键在于书记和校长这支队伍。市属中小学在全省率先核增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职数43个,21所市属中小学校设立学校党建工作专责部门。试点选派4名机关优秀干部挂职担任中小学党组织第一书记。同时,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3年来分6阶段进阶培育书记、校长462人次。加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推动党员年级组长、学科组长担任书记,打造名师党支部书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教必先强师。市委教育工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完善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参照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管理机制;出台《福州市基础教育强师惠师十条措施》《福州市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十条措施》,为教师队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党员和骨干教师的双向成长路径,促进教师政治思想和专业成长同步提升,省市学科带头人中党员占比95.8%,向着造就一批教书育人的“大先生”奋力迈进。
各级各类学校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如福州铜盘中学依托党组织力量,根据教师教龄、教学水平和德育能力,将教师划分为四个梯队,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实施“1+1”共进结对,优秀党员教师与党外优秀教师、党员骨干教师与年轻党员教师,在理想信念、思想引领与教学业务上开展“手拉手、传帮带、共提升”,携手共进、互助成长……
抓党建促改革齐头并进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今年,市委教育工委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中小学党建“堡垒领航 书记领办”行动,各学校党组织围绕思政一体化、教学实践、队伍建设等,结合实际,选择1项作为书记领办项目,以“书记项目”“小切口”具体承载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改革工作同频共振、与难点工作同步攻坚。
作为传统名校,福州三中发挥党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作用,在五大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
“2020年以来,我们在国赛中共获得9金21银5铜的好成绩。2024年,更是首次实现五大学科竞赛均有学生进入省队的目标。”福州三中竞赛项目总负责人、临时党支部书记陈斌说。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福州三中教育集团党委提出的“把支部建在创新人才培养一线”的党建融合思路,通过构建“竞赛团队+临时党支部”双融合机制,将组织生活与竞赛攻坚深度融合。
学科竞赛题目难度大、更新快,没有统一的教材,团队要如何备课备赛?
“一次竞赛课一般要讲3小时,课前要花1天时间备课,课后还要组卷、答疑,加班到凌晨是常态。党员教师的周末、寒暑假也几乎都被竞赛填满。”陈斌说,学校五大学科竞赛团队以76%的党员教师为核心力量,让鲜红党旗始终飘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
类似的成效,在福州的各大中小学校里比比皆是。
近年来,福州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大力弘扬“把支部建在一线”优良传统,以年段、学科、教研组等为单位设立党支部352个,占比达96.4%。创建“教学先锋岗”“德育先锋岗”等4700余个,党的组织和力量向下扎根,激活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党建强则事业兴。在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市委教育工委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得到提升,组建283个教育集团,覆盖1473个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经验获中央改革办推广;高考成绩逐年提升,2024年总分平均分均位列全省第二;五大学科竞赛国赛金牌数、奖牌数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5+2”“2+N”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入选全国“双减”典型案例3个,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成效显著。
高高飘扬的党旗,是信仰,是方向,更是保障。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全市教育战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焕发出无穷力量。(记者 林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