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王晓峰:福建“非遗+文旅”的“六维策略”可借鉴可复制

2025-04-19 21:43:08 来源:

  论坛现场。新华网 刘丰 摄

  新华网福州4月19日电(刘丰)“福建成功探索出一条依托‘山海资源+多元文化+活态传承’来激发文旅新动能的道路,为全国‘非遗+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在19日举行的2025年福建文旅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分享了福建在“非遗+文旅”融合中的路径与经验。

  王晓峰认为,通过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能满足游客多样化、沉浸式的文化需求,也为文旅产业创新带来强劲动能。近年来,福建省在“非遗+文旅”领域所展现的活力和成果尤为突出,“我把其归纳为‘六维策略’,这也是全国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一是基因精准匹配,突出核心标识度。王晓峰说,福建在引入非遗项目时,注重与当地生态、产业和文化资源相匹配。例如,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北苑贡茶、政和白茶、建盏烧制等非遗项目融入山水景区或城市街区,形成“文化+生态”与“技艺+旅游”的多元融合模式。

  二是场景活态融入,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借助历史街区、原生态村落等空间载体,让漆艺、畲族文化、渔家风情等通过非遗市集、现场演绎等方式“走近”游客,在互动中激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三是强化文化叙事,提高传播层次与厚度。福建通过完整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构建丰富多元的文化故事链。例如,鼓浪屿用“音乐非遗故事”串联南音与钢琴博物馆,武夷山则从“茶与礼”入手,赋予制茶与品茶更多人文内涵。

  四是优化分层体验,满足多元客群需求。设计区分“观光—研学—专业探索”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以茶文化为例,初级游客可体验采茶、炒茶等简单流程,深度爱好者则能选择“专业茶艺研修”套餐,让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匹配自身兴趣的体验方式。

  五是培育节庆IP,放大区域品牌效应。依托地方特色节庆活动和新媒体传播,打造“一地一品”的非遗文旅品牌。如“非遗中国年·就在泉州过”“武夷山茶文化节”等,都为当地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客流,带动了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升级。

  六是深化主客共建,厚植传承与创新合力。鼓励游客、当地居民和传承人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与推广,使“守护者”与“体验者”形成有机互动。如在南平延平区的贡茶工坊,游客可与制茶师傅一起学习制茶技艺;在龙岩培田古村落,族谱修缮和古建维护也吸纳更多社会力量。

  展望未来,王晓峰认为,福建在“非遗+文旅”方面的下一个发力点,可以集中在技术赋能场景、延伸海丝文化叙事、深化闽台融合、生态与文化并重等维度,“让‘福’文化从历史符号升华为时代IP,是福建文旅走向世界的底气”。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