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漳州样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总抓手。近年来,漳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走出了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1月,《漳州市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 打造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的实施纲要》印发实施,提出“践行‘千万工程’ 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对漳州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作出具体部署。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进程中,如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英强。
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纲要》提出“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请问漳州将如何进一步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答:近年来,漳州通过特色产业先行、龙头企业带动、“两区多园”助力,推动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加速发展。2024年,全市花卉苗木面积全省第一、蔬菜和水产品产量全省第二、牧业产值全省第三,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49.91亿元,增长3.7%,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农业产业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下一步,主要着力从联动、带动、驱动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全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三产联动,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在抓牢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做优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食用菌、林竹、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挥漳州“中国食品名城”优势,围绕罐头食品制造、饲料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用菌加工等,持续发挥二产优势。统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等要素,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主体带动,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主力军作用,带动全市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利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全力推进建设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效。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运用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紧紧攥牢农业“芯片”,注重发展运用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更多农产品本土品牌、创建更多中国驰名商标、建设更多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引领漳州市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质量和效益。
问:《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中,漳州将如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智治水平,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答:“十四五”期间,漳州市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连续四年开展农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累计完成投资214.16亿元,有效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比如,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无害化卫生厕所均实现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5.33%,长泰、东山基本实现全域无裸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接下来,漳州市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深入实施“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等部署,以县域统筹、城乡融合、示范创建为引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分步分类实施,围绕全域推进、整体提升,实施好“三步走”战略。
一是对条件较差的村持续推进1.0版的“清沟扫地摆整齐”,加强垃圾收集清运、生活污水治理,解决好村容村貌问题。
二是在此基础上,梯次推进2.0版的“拆旧拓新整漂亮”,加强村庄建设空间管控,逐步消化“老旧破危”房屋和历史存量违建,有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是条件成熟的加快推进3.0版的“穿衣戴帽扮靓丽”,以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市直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村,走出具有漳州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问:收入能否持续快速增长,是农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如何切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答:近年来,漳州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2-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
接下来,将继续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建立健全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振兴是农民增收的核心支撑。我们正在对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扩面提质,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一村一品”专业村等平台载体,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共享更多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链增值收益。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引擎、是农民增收的法宝。今年,全市将建立农业优新品种推广片区100个,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智能化、小型化、轻简化、多功能农业机械,开展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实验与推广,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促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大力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激活农村要素是农民增收新路径。鼓励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增加财产性收入。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四定一督”机制成果,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产权利多种实现形式。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发挥各级支农政策激励效应,用好用活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策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利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系列政策措施,让农民享受更多政策红利。(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黄斌 张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