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学子探访湄洲岛“妈祖评理室”:解码文化调解中的“善治密码”
湄洲岛作为妈祖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的融合路径。2023年,湄洲岛司法所创新设立“妈祖评理室”,依托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打造特色调解品牌。评理室由司法所牵头,吸纳当地乡贤、法律工作者及资深调解员组成团队,通过“情、理、法”结合的调解模式,高效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旅游争议等基层问题,成为当地社会治理的一张“文化名片”。
2月以来,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的2名学生走进湄洲岛司法所,实地调研“妈祖评理室”的运作机制。评理室所长杨炀向学生介绍,湄洲岛作为旅游胜地和妈祖信俗核心区,曾面临矛盾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挑战。“为提升调解工作的效果,我们就想用妈祖文化的一些作用,成立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度的示范调解室”
杨所长向学生介绍“妈祖评理室”
所长进一步解释评理室的作用机理:“妈祖精神中的‘立德、行善、大爱’与调解工作高度契合,也跟我们创建和谐海岛的理念完全一致。”“妈祖评理室”巧妙借用岛民的文化认同,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方式推动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
座谈会上,调解员以一组数据印证评理室的成效:“自2023来,我们调解纠纷427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有力维护了海岛安全稳定。”
所长杨炀向学生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两名岛民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甚至扬言诉诸暴力,同时这个案件由于跨度较长,许多证据难以取证。最后在妈祖评理室内,通过大家的诉说和妈祖文化的力量,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能唤醒人内心的善意与包容。”参与调研的学生林志凯感慨道。
湄洲岛“妈祖评理室”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此次调研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更深刻理解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践价值。未来,这一模式或将为更多地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