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质量资源,何以集聚南平
年终岁末,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喜事不断——
11月27日,“以竹代塑”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座谈会召开。立足“全国竹产业产值最高的设区市”这一产业资源优势,南平正探索谋划竹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11月30日,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开幕。立足南平生态资源优势,专家学者齐聚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2月4日,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召开。立足南平“双碳”新兴领域优势,钢铁行业人士热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位于山区的南平,何以让全国如此多的绿色高质量资源、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这得益于近年来南平市牢记嘱托,擦亮“绿”底色、铆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厚积薄发。
时针回拨到3年前。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就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11月29日,省委书记周祖翼在南平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扎实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目标明确。近日召开的中共南平市委六届八次全会上,南平提出紧紧围绕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紧紧围绕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加快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紧紧围绕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护绿 扩绿 兴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近日,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在武夷山开幕。来自全国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生态资产高水平管理创新之举,携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这是近年来,南平市紧紧围绕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构建护绿、扩绿、兴绿体系,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的一个重要举措。
如何写好“护绿、扩绿、兴绿”这篇大文章?
在“护绿”上,南平立足“四个全域”目标,深化“生态体检”“巡山交树制”“巡河交水制”等保护机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目前,南平森林覆盖率已提高至78.89%,主要流域Ⅱ类以上优质水比例、小流域Ⅱ类以上优质水比例提高至100%,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在“扩绿”上,南平坚持科学造林绿化,持续调整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深入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新路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等持续下降,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0.66%、居全省第一,绿色动能越来越强。
在“兴绿”上,南平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拓宽生态产品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打造具有南平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今年5月,南平市获评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试点探索越来越多,“点绿成金”的有效路径持续拓展。
“南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发展,创新开发山区绿色金融政策、工具、产品和发展模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表示。
机制创新释放活力
——争当新时代山区改革先锋
近日,政和县举行“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整村(整组)集体签约暨预分红活动,村民们笑逐颜开。
“我年纪大了,山场管不动,现在与森林生态银行合作,山场得到有效经营,我们每年能享受到预分红收益。”岭腰乡岭腰村村民吴必兴说。
森林生态银行,从顺昌试点,拓展到全市,是南平近年打造的特色改革品牌之一。2021年7月27日,省委深改委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南平市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标志着南平市率先在全省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试点。
近年来,南平立足生态大市、农林大市的特点出发,在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改革品牌,走在全省前列。比如,成功获批了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等“金字招牌”。
在绿色发展保障机制上,南平颁布实施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等8部生态环境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生态立法数量位居福建省前列,成立全国首家生态仲裁院,建立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在福建省首创“惩治·修复·联防·教育”四位一体生态司法模式,全国首推“碳汇”认购替代性修复方式写入最高法院工作报告并被司法解释吸纳。南平还深化生态巡查监管模式,在全市推行生态联合执法机制,探索“林长+河湖长+公检法三长”协作机制。
在创新转化机制方面,南平以列入国家发改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批试点名单为契机,持续深化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竹、茶、水等优势资源为发力点,加快推进生态产品调查、确权、量化、评价等工作。
机制创新释放“绿”活力。去年,南平河湖长制考核位列全省第一。同时,整市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进展评估获全国第一,完成总投资50亿元的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评价中获唯一优秀等次。越来越多的绿色红利,正在改革进程中释放。
新征程上,南平扬优势、补短板、优环境,依靠改革“关键一招”,加快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当前,南平研究部署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300多项具体任务,通过改革破解难题、释放红利,力求在全国全省改革大局中勇当先锋、勇闯新路。聚焦党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及赋予南平的20项重要改革试点,着眼南平所长,立足南平特色优势,全力推进绿色发展机制创新集成改革。
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
近日,2024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大会在南平召开。全国“双碳”及冶金领域专家学者、钢铁龙头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冶金行业在碳计量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会上,海峡两岸融合“双碳”产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开工、“钢铁行业碳计量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一系列举措,助力南平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
走进位于建阳区的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食物香味。该中心于今年7月正式成立,是全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生产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研发中心针对闽北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深加工技术基础薄弱的现状,以茶、水、竹、食用菌、白羽鸡等主要产业为切入点,运用天然生物技术,致力于解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中的共性技术难点与堵点。”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志军表示,该平台的诞生,也为南平持续做大做优“五个一”等生态优势产业,不断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近年来,南平市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从兴产业、强主体、建平台、促融合、拓空间、优环境着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同时,南平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四链”融合,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服务;积极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以更大力度导入专利、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促进要素集聚融通、高效协同、精准匹配。
此外,南平更加注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计划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两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和研发能力的“链主”企业,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以竹产业为例,南平立足资源禀赋,印发《南平市竹产业千亿行动方案》,围绕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工艺、竹文化文章,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打造竹产业千亿产业集群;通过实行“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圣象华宇、龙竹科技、庄禾竹业、元力股份、大庄竹业、上睿机械等一批链主企业发展壮大,涵盖一、二、三产的产业链日益完整,南平竹产业先进制造基地渐成体系。近日,南平市还举办“以竹代塑”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座谈会,为竹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提供了助力。
方向既定,号角吹响。接下来,南平将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扛起特殊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凝心聚力抓发展、提振精神干事业,以实干实绩不负殷殷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