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福建|在千年古窑 读懂德化陶瓷的“海丝故事”
11月14日,德化县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向媒体人士和网络大V介绍瓷器图片信息。新华网 肖和勇 摄
新华网福州11月14日电(刘默涵 肖和勇)走入泉州德化屈斗宫窑址,仿佛走进了一段活的历史。千年前,匠人们在这里架起柴堆,烧起窑火,一件件淡雅脱俗的瓷器由此诞生。
11月14日,“万千气象看福建·唱响海上牧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泉州德化,感受瓷都因海而兴、向海而荣的海丝故事。
德化陶瓷自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屈斗宫古窑址便是时代的见证。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该遗址于1953年发现,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单位对屈斗宫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15平方米。
据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屈斗宫窑址窑炉依山而建,除窑顶坍塌外,其余结构保存较好,有火膛、窑室、窑门、隔墙、出烟室、护窑墙等遗迹。该窑为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屈斗宫窑址也是德化瓷辉煌历史的一道缩影。德化瓷兴起于宋朝,但德化窑烧瓷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7年,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发掘的原始青瓷窑址,距今已有3700多年历史。
进入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商贸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其中,青铜器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考古发掘的古窑址,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屈斗宫古窑址旁的宋元德化窑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德化陶瓷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这里汇聚了来自德化屈斗宫窑、尾林窑、内坂窑等古窑址的600多件代表性器物,来访者可以近距离了解宋元时期德化陶瓷的风采。
“宋元时期,德化制瓷工艺、烧瓷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明代,德化白瓷风靡世界,被誉为‘中国白’。”郑炯鑫说,近年来,德化县持续推进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力争将德化窑打造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进一步提升“德化窑”文化品牌,赓续海丝文明。
悠久的陶瓷发展史,为德化积淀了厚重的陶瓷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快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截至目前,德化现有陶瓷企业45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茶具和花盆生产基地。2024年1-9月,德化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476.3亿元,同比增长13.1%。
参观者在拍摄瓷器。新华网 肖和勇 摄
11月14日,德化县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向媒体人士和网络大V介绍德化窑情况。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出的出土作品《夏商·陶兽》。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出的瓷器。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古代龙窑复原场景。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出土的陶具。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陶瓷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陶瓷雪容融。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展示馆一隅。新华网 肖和勇 摄
这是屈斗宫古窑址。新华网 肖和勇 摄
11月14日,媒体人士和网络大V在屈斗宫古窑址参观。新华网 肖和勇 摄
11月14日,媒体人士和网络大V在屈斗宫古窑址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网 肖和勇 摄
11月14日,媒体人士和网络大V在宋元德化展示馆参观。新华网 肖和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