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上万元买台AI学习机,到底值不值?
刚过去的暑假里,AI学习机被视为孩子们的“学习搭子”卖得火热。随着人工智能热度飙升,AI学习机门店遍地开花,各大品牌商家也纷纷亮招。火爆的背后,有人点赞并力荐,有人摇头,直呼其为“智商税”。家长花几千上万元为孩子买台AI学习机,到底值不值?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商家:“不能用台算,要用上百万元算”
近日,在台江区宝龙广场的一家AI学习机门店内,福州市民刘女士正带着孩子体验其中的绘本学习功能,活泼生动的卡通画面和通关环节,牢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但一看到8000多元的价格,刘女士不免犹豫再三:“还是再对比对比。”
高价的AI学习机到底智能在哪儿?该门店销售人员陈培现场作起了答题演示,根据错题,设备能智能分析答题人未掌握的知识点,再给出相应的思维点播和题库,提供个性化训练。“孩子在一个选项上游移不定,学习机也会捕捉并分析。”她一边说一边将刚勾选的选项A改成了选项B。
“说实话,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但凡能有一分的长进,都会花十分的力气。”陈培坦言,刚过去的暑假里门店生意很好,七八千元的机型尤其受欢迎。当记者问起,这个暑假卖出去几台时,她不假思索地回应:“不能用台算,要用上百万元算。”
在苏宁广场的另一家AI学习机门店内,记者体验了学习机的智能批改功能:将一篇纸质作文放在学习机顶端伸出的摄像头下,一分钟左右,学习机就自动扫描并标出错别字、语句不通处和运用较好的修辞描写等。
查词翻译、智能出题、智能问答等功能也在AI学习机中较为普遍,部分学习机还有检查学生文章背诵功能。但记者留意到有些学习机提出的智能意见仅停留在大致的方向性描述上,还需要家长进一步解释和引导,孩子才可能明白如何更好地改正。
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AI学习机网上零售额增长达136.6%。市场需求旺盛,品牌商家纷纷入局,记者用手机地图搜索“AI学习机”等关键词,跳出近30条搜索结果,市面上的学习机不少都开始打出AI招牌。一类是以科大讯飞、小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企业,拥有大模型技术优势,重心在作业辅导上,另一类是以学而思等有一定教育数据资源积累的企业,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成为其主要卖点。
家长:“孩子自不自觉”影响使用效果
这个暑假,陈捷给自己刚上六年级的孩子买了一台AI学习机。“刷抖音时,总是跳出AI学习机的链接,加上朋友也说不错,就买了一台试试看。”学期伊始,她计划带着孩子利用周末时间更有规划地使用AI学习机。
相较于平板电脑,陈捷认为,AI学习机有更强的后台监管功能,“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上学习,孩子点了乱七八糟的网站,下了莫名其妙的游戏,家长都不知道。但AI学习机可以连接家长手机,要下载软件必须经过家长同意,还可以统计监测软件使用时间。”
至于AI学习机的智能批改功能,陈捷目前用得并不多。但是看着孩子的作业越来越难,有些甚至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畴,陈捷有时候也很无奈,想到请老师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那不如让学习机先试着解答一下。
同样作为小学生母亲的刘鑫有两个孩子,也有两台学习机。工作繁忙的她有时照顾孩子难免顾此失彼,让孩子用学习机,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果有时间,自己会更愿意亲自陪伴和教育孩子。”刘鑫说。
那么AI学习机到底有没有用?不少家长认为要看“孩子自不自觉”。“孩子坐不坐得住,直接决定了孩子对机器的利用率有多高。”刘鑫说,好比自家孩子可能只能用到二三成,然而身边更自觉的孩子,却可以用到四五成,甚至更多。
但当孩子对知识有更高需求时,AI学习机可能也爱莫能助。刘鑫说,自家老大喜欢学习课外知识,AI学习机往往会提供一些基础内容,比如一个历史故事,学习机可能只会告诉你一部分,如果想要继续深入了解,还是需要孩子和家长自己去寻找。
业内人士:家长不要盲目跟风
今年5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向媒体表示:“现阶段AI学习机除了屏蔽娱乐功能,比线上AI大模型没有任何独特的优势。”
部分业内人士也认为,目前AI学习机只是套用了大模型的壳,很多功能在人工智能的概念兴起前就普遍存在。之所以强调人工智能,除了以人工智能为市场噱头外,规避政策限制也是很重要一个目的。因为一旦出现实时互动,就变成在线课程,涉嫌违规。
作为中科科技培训中心福州分中心负责人,林攀长期从事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工作,他认为,在针对性的习题训练上,AI学习机会有一定辅助功能,尤其在初高中阶段会比较明显,但终归只是一个辅助学习的工具,不要寄予太多期待,更不能舍本逐末,“AI学习机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只能辅助思考。”
“几千上万元买台AI学习机值不值,关键在于使用的态度和方法。”林攀说,他建议,已经购买设备的家长要对设备有全面的认知和学习,然后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孩子正确使用设备,在AI的结论上进行更多创造性的思考。如果能透过一台机器,针对性地学习到更多新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何乐而不为?
“没有购买AI学习机的家长,也不要盲目跟风,陷入商家的营销陷阱中,盲目之下不仅费钱,还可能引发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他说,家长要综合考量价格、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时间以及兴趣等,做出理性的消费判断。(记者沐方婷)
(因采访对象要求,陈捷、刘鑫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