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 宁德打造绿色发展新样本

2024-07-30 13:47:56 来源:东南网

航拍周宁抽蓄电站水库 周宁宣传部供图

东南网7月29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叶伏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把振兴林业摆在闽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前瞻性地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重要理念。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又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重要理念35 周年。作为“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35年来,宁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示范区,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质增绿,涵养“水库”

宁德林业用地面积91.9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8.46%),森林覆盖率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居全省沿海设区市第一,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

山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树多,八闽大地也曾遍布荒山野岭。1988年,宁德森林覆盖率仅为40.2%,森林蓄积量只有12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持续提升,得益于几代人植树造林的久久为功。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只有通过植树造林,做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才能增绿提质‘水库’。”宁德市林业局从事营造林工作37年的李建春高级工程师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市厚植绿色家底,构建“绿色水库”,通过科学安排绿化用地、合理选择树种草种等,植树造林面积212.02万亩,森林蓄积量从3010.71万立方米增加至5968.69万立方米。

山高林密的绿色屏障防住了水土、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宁德市通过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等,顺利助推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级重点治理项目工程等建设,2023年,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39万亩,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周宁县成为宁德市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曾经这里林业发展滞后,由于贫穷,村民纷纷上山砍树卖钱,山上大面积树木被砍伐。此后20多年里,村里地质灾害频发,村民生活困难。

为了改变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村民黄振芳和黄传融通过承包田地种植杂交水稻、开荒种茶、上山开荒种树。短短3年,造林面积由原来的50亩发展到1207亩。开荒造林的黄振芳因此成为有名的“造林大王”,被评为当时宁德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青山绿水带来的致富经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造林。35年来,宁德共计植树造林978.50万亩。通过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助推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级重点治理项目工程等建设,2023年,宁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39万亩,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宁德还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展森林督察案件查处整改“清零”攻坚行动;在福建率先实施森林防火“三网一中心”“以水灭火”试点,在福安市建设无人机巡护省级试点项目……如今,宁德省级森林村庄达184个,“绿盈乡村”数量占比86.48%。

东源乡林下黄精种植 宁德市林业局供图

借绿生金,壮大“钱库”

在巩固森林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宁德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通过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种植、森林康养等生态经济和林下经济,宁德市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钱库”日益充实。

“以竹代塑”成为了宁德市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宁德的企业凭借精湛的工艺和优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这些以竹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环保、美观、实用,深受欧美、东南亚采购商的青睐。订单源源不断,产品远销海外,为宁德市创造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在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宁德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随处可见家庭式蒸笼作坊。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能让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小小的蒸笼,虽看起来不起眼,但已成为黄家村致富的一个品牌。

近年来,黄家村积极创新传统工艺,研发出具有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的蒸笼,开创环保竹木蒸笼、餐具等系列新产品,使黄家蒸笼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人员2万余人,2023年产值达到1.8亿元。

不仅如此,宁德市还积极打造“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各县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林下产业。

“基地内种植的均为药食同源中药材,这片山头今年刚种植了30亩黄精,其余主要种植天麻。”在柘荣县楮坪乡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内年初刚刚种下的黄精苗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郑伏灿一边给这些黄精施有机肥,一边告诉记者,一年种天麻100多亩,一亩能挖出新鲜天麻3000斤左右,今年新鲜天麻的价格每斤18元至23元,收益可观。这充分证明了林下空间资源种植林下中药材,既能有效提高中药材品质,又能保护耕地,促进林木生长。

林下经济正逐渐成为宁德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近年来,宁德着力构建“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柘荣县依托黄精、天麻、灵芝等林药种植优势,打造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屏南县成为福建最大的山苍子种植基地;福鼎黄栀子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近八成;蕉城蜂蜜、古田马蹄笋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宁德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20.99万亩,产值41.54亿元。

尝到林下经济的甜头后,宁德通过挖掘森林文化,推动林业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深挖“三库+碳库”的内涵和价值,建设完成黄振芳家庭林场“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暨全国首座“森林党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兴起,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多类型森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向林要粮,充实“粮库”

宁德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耕地稀少、土地贫瘠。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宁德的答案是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

作为福建重点油茶产区之一,宁德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曾创下产油5.67万斤、平均亩产油21.75公斤、大面积单产全国之最的纪录。

记者驱车来到范坑乡墩头村,村庄所在区域均为山丘地貌,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树,现有油茶林4860亩。在该村设立的“绿色油库纪念馆”里,展览陈列着油茶护肤品、保健品等衍生产品,范坑乡党委书记林万堂告诉记者。

宁德市科技特派员、福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陈长义说,油茶是福安市特色、优势林产业之一,种植面积长期位居福建前列。

近年来,福安市坚持油茶产业“以二促一带三”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油茶全产业链协调发展。2022年、2023年,当地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9892亩、新造油茶林3206亩。产业发展得好,全靠产业“链”得牢。当前,宁德以油茶种植为突破口,向精深加工不断拓展,力求把浑身是宝的油茶“吃干榨净”。

宁德还立足竹业资源丰富优势,优化培育毛竹、绿竹特色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产业附加值,壮大、做深“一根竹”;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强竹林保护修复,壮大丰产竹林基地等8条有力措施,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寻笋、掘土、断根……一早,古田县黄田镇黄田村村民张宗访便挑着一担满满的马蹄笋下山。这段时间,他每天都能采收几百斤鲜笋,多的时候一天能采上千斤。“现在每斤鲜笋的收购价是5.5元,算下来一天就有1000多元的收入。”老张说,他们一家去年仅靠采笋就收入10多万元。

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充实“钱库”、做大“粮库”,福建将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计划新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0万亩;同时将推进竹业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组织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10个。

东源乡万亩竹林 林文强摄

创新探索,“碳库”增汇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宁德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创新林业特色金融模式的重要探索。

今年5月份,《宁德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实施暨“林e贷”签约仪式在宁德举行。“黄振芳家庭林场”领到宁德颁发的首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并获得“林e贷”银行授信300万元。

宁德市积极创新碳汇模式。在全国首创《“红色+碳汇”(县域)生态产品评估方法学》,寿宁县“红色+碳汇”平台上线,推出首批11644吨净碳汇交易。推广“碳汇贷”金融服务,将绿色资源要素、碳排放收益作为现金资产,以融促产,盘活资源要素。

在周宁县人工造乔木林19号作业区,去年刚种下的杉木和乌桕正茁壮成长。据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座荒山,2022年至2023年,周宁开展开展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功能。

林子有了,林下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村委会用村集体的林木资源质押担保,贷款10万元用来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

记者了解到,周宁县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进一步推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创新推出以碳汇作质押的“乡村振兴·碳汇贷”,为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目前已发放1400多万元,切实把生态资源量化为林农手里的“真金白银”。

35年的风雨兼程,35年的砥砺奋进,宁德市在“三库+碳库”绿色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展望未来,宁德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模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