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定居”福州
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定居”福州
约20只黑脸琵鹭选择闽江河口湿地惬意度夏,候鸟变“留鸟”折射生态好
时而聚集成群,在江海交汇处随风起舞;时而散落浅滩上,或俯身觅食,或衔鱼飞起……炎炎夏日里,约有20只黑脸琵鹭依然留在闽江河口湿地,惬意地享受着生活。而这时,其他在这里越冬的冬候鸟已陆续回到北方繁育下一代。
2021年以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部分黑脸琵鹭选择在闽江河口湿地度夏,每年数量为10只至30只,多为亚成体,其中小部分甚至多年留居,不参与迁徙。这一现象说明闽江河口湿地成为黑脸琵鹭亚成体阶段新的留居地,闽江河口湿地实现黑脸琵鹭常年可见。
“明星Y74”韩国出生
已来榕“定居”4年
黑脸琵鹭是“闽江三宝”之一,繁殖于朝鲜半岛北部,越冬南迁,在中国一般为冬候鸟,越冬于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等地。2000年,黑脸琵鹭被IUCN认定为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种。其喙呈扁平、匙形,形似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琵琶,因而得名。其行走姿态优雅,修长纤细的腿给它增添诸多“仙气”,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有节奏地拍打着翅膀,仿佛正在舞蹈,被喻为“黑面舞者”。
在“定居”闽江河口湿地的黑脸琵鹭中,“Y74”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它在闽江河口湿地已“定居”4年,刷新保护区史上有明确记录的黑脸琵鹭最长“定居”时间。2020年7月2日,韩国一只出生不久的黑脸琵鹭被环志为编号“Y74”,并带上了“背包”定位器。随后,它穿越海峡,沿着我国东部沿海一路南下,11月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并停留下来。2022年6月,“Y74”首次离开闽江河口湿地回到出生地,短暂停留后,又回到闽江河口湿地。
2022年12月4日,“Y74”的“背包”不见了。自此,只能根据脚环来跟踪“Y74”。根据环志回报信息,2023年5月,“Y74”在江苏条子泥被监测到,因为没有韩国的记录信息,无法判断这次是否是往返韩国繁殖地的途中。2023年11月,“Y74”回到闽江河口湿地。近日,它又被观测到。闽江河口湿地见证了“Y74”的成长,粉褐色的喙逐渐变成灰黑色,平滑的上喙逐渐覆上象征年龄的褶皱,两翼尖端的黑色也在逐渐消失。4年的光阴里,“Y74”从稚嫩变得成熟健壮。
黑脸琵鹭为何留下来?
源于湿地生态持续改善
黑脸琵鹭是目前为数不多通过人为保护实现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的鸟类。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污染,黑脸琵鹭数量曾急剧下降,由万余只降到1988年的288只,1994年被IUCN认定为极危物种。随着人类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湿地保护行动的开展,黑脸琵鹭种群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全球同步调查显示,2024年数量为6988只。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是黑脸琵鹭的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在此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每年9月至10月,到广东、海南等地越冬的黑脸琵鹭南迁,经过闽江河口湿地,短暂停留。11月左右,选择在闽江河口湿地越冬的黑脸琵鹭种群抵达,直至次年3月北飞。3月至5月,从广东、海南北迁的黑脸琵鹭种群,再次经过闽江河口湿地。因此,除了6月至8月,闽江河口湿地大部分时间均是黑脸琵鹭的观赏季。
为什么黑脸琵鹭会留下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闽江河口湿地以泥质、半泥质和砂质滩涂为主,闽江水带来的泥沙长期淤积形成广阔的滩涂和沙洲,水草丰茂。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以黑脸琵鹭为代表的各类动植物在城市近郊保留了一片生命的绿洲。
2017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处大力治理互花米草、清除海漂垃圾、恢复乡土植被、营造红树林、设置生物围栏、布设智能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工作,从生态恢复、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方面,多角度、多手段开展湿地保护,为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生境。
多年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扩展了鸟类栖息面积,改善了鸟类栖息环境,黑脸琵鹭数量稳步增加。黑脸琵鹭年最高纪录从2017年的71只,增长到2023年的185只;春季迁徙过境种群数量超过100只。
同时,生态保护与修复也保护了生物链中作为食物来源的动植物。食物来源是鸟类选择栖息地的重要原因之一。鱼虾类是黑脸琵鹭的主要食物,也是闽江河口湿地常见的动物资源。闽江河口湿地鱼类种类由2011年的111种增加到如今的215种,其中黑脸琵鹭主要取食的鲻类是常见鱼类,资源非常丰富。
鸟类是生态指示物种,生态好了,鸟儿也多了。如今,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现有鸟类313种,其中水鸟166种,比2011年分别增加了47种和14种。9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全球1%的标准,是全球极危物种中华凤头燕鸥的重要繁殖区,是小青脚鹬、白腰杓鹬、大滨鹬、三趾滨鹬等珍稀保护鸟类的迁徙中转站、补给站和重要停歇地。(记者 徐文宇/文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