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龙九子》短视频获第十四届北影节大奖
还记得龙年春节火爆古城的泉州“十龙九子”龙年艺术装置吗?近日有消息传来:以泉州“十龙九子”为素材、聚焦中国龙文化的《泉州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文化多样性”板块最佳作品。昨日,记者采访该系列短视频的作者“非遗见福工作室”创始人、泉籍大学生颜青青,了解作品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创作主力,颜青青(右)、郑伊境(中)和指导老师吴娟(左)一同在北影节领取奖项。
今年春节期间,泉州“十龙九子”俘获众多市民游客的芳心。
“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 北影节上斩获大奖
今年4月底,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落下帷幕,各大奖项获奖名单纷纷揭晓。本届北影节的短视频单元,以“短视频里的生命与生活”为主题,鼓励创作者运用新手法、新思维,记录平凡生活的美好瞬间,描绘璀璨文明,展现时代风貌。
记者获悉,短视频单元包括新闻类、生活类、知识类、娱乐类、创意类五个类别,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多样性”“民政中国”“年度特别关注微短剧”等特别板块,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品5185部征片。短视频的主创,不仅有来自海内外的主流媒体、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和独立导演,还有许多在校大学生和短视频博主。经过一番激烈角逐,由福建理工大学送评的《泉州十龙九子》系列荣获短视频单元“文化多样性”板块最佳作品。
《泉州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的作者,是一群来自福建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包括郑伊境、韩紫怡、叶智权、黄佳怡、颜青青、毕嘉宜、林宇捷、郑昕翊,指导老师为祁开龙、吴娟。其中,韩紫怡、郑伊境、颜青青是创作主力。主创们还组建“非遗见福工作室”,并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发布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以青年视角宣传和推广闽地非遗。
4名泉籍大学生参与 用心宣传泉州非遗文化
“8位大学生主创中,有4位泉州人,大家都是非遗见福工作室的团队成员。”颜青青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从泉州实验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建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正读大二。
颜青青介绍,非遗见福工作室于2023年成立,工作室共21人,来自学校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广告学等多个专业,大伙分工协作,运营自媒体平台账号、开展研学科普活动策划、提供文创设计服务,共同做好福建非遗的传播推广。
“今年2月初,各大文旅局在新媒体平台‘整活’宣传当地文化,因为我们主创人员基本都是泉州人,当时关注到泉州文旅正力推‘十龙九子’系列 IP。”颜青青说,他们在看到亮相西街的第一个龙装置时被深深吸引,在一番讨论后,成员们决定以龙的视角,科普宣传“十龙九子”,以此宣传家乡传统文化。
颜青青介绍,整个系列的创作耗时一个半月,经历了策划、文案、拍摄和剪辑后期四个过程。“每一篇文案,都是团队成员共同修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打磨出来的。”她回忆,因为要挖掘出龙装置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创作中也曾遇到困难,比如他们发现“十龙九子”有很多版本,神兽的身世成谜,资料整理费时费力。经过反复打磨,成员们共制作了9条短视频,每条视频时长约1分钟。这些短视频在“非遗见福”抖音号发布后,收获大量关注,全网阅读量17.5万。
“本届北影节启动后,我们注意到短视频单元出现新模块‘文化多样性’,于是积极投稿。”颜青青介绍,在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轮筛选,《泉州十龙九子》系列短视频成功入围终评环节,并荣膺“‘文化多样性’板块最佳作品”。
“这次获奖,让我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颜青青笑着说道,接下来,团队打算科普泉州非遗文化,并计划推出《一本泉州》非遗科普读物和相关文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福建非遗。(东南早报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颜青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