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里昂到马尾——中法船政文化见证文明交流“天涯若比邻”
新华社福州5月6日电 题:从洛里昂到马尾——中法船政文化见证文明交流“天涯若比邻”
新华社记者黄泽晨、邓倩倩
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马江河畔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记录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救亡图存的历史。博物馆里,船政精英星光熠熠——严复、萨镇冰、邓世昌……群像中,一尊高鼻梁、深眼窝的法国人塑像尤为引人注目。这是全馆唯一一座外国人塑像。
十年前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这尊普罗斯珀·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的半身像由法国驻华大使馆赠送给福州市政府,以纪念这位对中国近现代造船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法国人。
日意格于1835年出生在法国西北部小城洛里昂,22岁时作为法国海军军官来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壮大海防力量。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力邀日意格促成中法合作,帮助清廷建设一座海军兵工厂。
1866年,福建船政成立,日意格被聘为正监督。此后数年,他督造兵、商轮船15艘,其中包括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轮船“万年清”。
“船政突破诸多技术壁垒,就是通过他牵线,将西方的军事科技、工业科技,从万里外的欧洲带到了马尾。”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回忆道。
彼时,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已不止于技术,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例证是在福建船政创办时成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
5日,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150多年前,法国人士曾经参与建设中国福建船政和福建船政学堂,法国最早接受中国公派留法学生”。日意格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坚定推动者。
船政史研究专家林樱尧在修订船政史料时,注意到日意格以较大篇幅记述了船政学堂的办学情况。“从专业设置、科目分类、教学过程,到对学生考核、对学业及能力点评,日意格都事无巨细地做指导。”林樱尧说,他为中国近代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日意格在1873年呈送时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如果中国海军当局并不马上需要这批年轻人服役,应当派遣其中一部分人去欧洲深造,这不但对他们个人,而且对国家都很有益处。几年后,福建船政学堂派出第一批留学生赴法国、英国学习,由日意格担任留学生洋监督。这些留法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舰船设计的工程师。
“这批留学生中也出现了如陈季同先生这样的中法文化交流使者,他们赴法探索科技救国路的同时,也意识到中国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向世界。他们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一批精英力量。”陈悦说。
合同期满后,日意格曾计划再赴中国,但不幸的是,1886年他在法国戛纳逝世。
这段中法友谊的佳话在一百年之后,又续写出新的篇章。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魏延年(René Viénet)在“老乡”日意格的著作中了解到船政学堂这段在法国尘封已久的历史,从此他与船政结下不解之缘。
“我很好奇大洋彼岸的船政学堂是什么模样,为什么一位法国人会在中国教书?”魏延年开始搜寻和研究船政文化在法国的踪迹,并完成了日意格日记全文的梳理。2006年,魏延年如愿来到福州,被这座位于今天福州市马尾区的船厂遗址所震撼。
2016年,“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展览在船政学堂旧址展出,展品包括魏延年历时10年在全世界收集的福建船政资料。他希望为人们讲述,在遥远的十九世纪,一位高明远识的法国青年在中国为了梦想和事业付诸一生的故事。
近20年来,魏延年多次来到福州探访船政旧址。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他和日意格后人计划在洛里昂举办展览,向法国人讲述日意格的生平以及他与船政的故事。
“船政文化遗产是中法文明交流的实证,也是两国交往史上的一个纽带,希望借助展览和更多的文明交流互鉴活动,让船政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中法两国友谊代代相传。”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主任刘江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