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当阳寺遗址有“千年前新闻”
“鸢飞鱼跃 疑似韩愈字迹朱熹临摹”追踪——
长乐当阳寺遗址有“千年前新闻”
多块石刻记载宋代台风导致海水倒灌惨剧
长乐江田镇三溪村千年古刹当阳寺遗址附近,有一处“鸢飞鱼跃”摩崖石刻。石刻字迹与唐代韩愈所书“鸢飞鱼跃”高度相似,疑为朱熹临摹韩愈之作所书,但具体作者仍有待考证(详见福州晚报4月9日4版报道)。10日,高校教师高展澍研究当阳寺遗址其他摩崖石刻发现,多块石刻记载长乐千年前台风导致海水倒灌事件。
“游惨村山”巨幅石刻。
篆体大幅石刻
记录千年前新闻
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位于当阳寺下钓鳌石刻旁的“游惨村山”石刻。石刻宽约1.8米、高约2.5米,全文篆体,笔法工整大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游惨村山”标题下刻有两首诗,作者分别为北宋神宗时期福州知州张徽、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
高展澍仔细辨认,蒋之奇的诗很写实。全诗如下:“二寺一峰顶,巉岩石作门。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斑驳窥虫篆,钩辀听鸟音。人家溪两岸,遥望似桃源。”其中“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直观地描绘了海水倒灌的景象。
张徽全诗如下:“未穷双佛刹,先到一渔家。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汲泉沙脉动,敲火石痕斜。应是佳公子,竹间曾煮茶。”诗中的山雨残叶、溪风落花生动地刻画了秋天萧瑟的景象,但即便如此,也并未影响其汲泉敲火、竹间煮茶的雅兴。其诗句极富画面感,读来有与其同游之感。诗句中的双佛刹,一指当阳寺、一指瑞峰院,皆在柏山之巅。
高展澍认为,这是至今感恩村在长乐民间仍称“惨村”的原因。长乐地处东海之滨,至今仍经常受到台风海啸等恶劣气候的影响,《长乐县志》中就有多次关于海啸的记载。一旦台风来袭,每每“浮尸漂卤、哭号连天”,“惨村”因而得名,后人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改称“感恩”。从诗名可知当阳寺所在的柏山在宋时称惨村山,说明当时这里或属于感恩地界。
多人留下石刻
讲述台风灾情
在当阳寺后山石壁上,另有一段文字,共三列楷书。全文如下:“张伯常蒋颖叔同登瑞峰山顶,观海罢,复小憇(同“憩”)于当阳后峰,退而宿于灵峰院。熙宁辛亥季秋廿七日。”张伯常即张徽,蒋颖叔即蒋之奇。
张徽、蒋之奇的此次来游,时间是“熙宁辛亥秋九月晦”,即1071年农历九月底。有意思的是,张蒋二人此次来游,还有第三人作陪,此人便是当时的长乐县令萧竑。三人在此煮茶吟诗挥毫泼墨,事后则由萧竑命人将张蒋二人之题咏刊刻于石。
高展澍介绍,《福建通志》载,张徽,字伯常,湖北景陵人,书法大家,宋神宗熙宁初为福建转运使兼知福州;《海滨闻见录》载,蒋之奇,字颖叔,江苏宜兴人,熙宁初为福建转运判官。
高展澍认为,综合当阳寺前后这两处崖刻可还原当时的情景——海啸过后,张徽与蒋之奇在长乐县令萧竑的陪同下,来到长乐三溪视察灾情,又顺道游览柏山景致。他们在当阳寺下钓鳌台煮茶吟诗,又登上山顶,在当阳寺小憩片刻,最后前往灵峰院夜宿。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三溪遭遇海啸不是一次两次。就在张蒋二人此次来游的24年前的庆历七年(1047),福建路提刑苏舜元就曾来到三溪视察台风灾情,并留下巨幅篆字题刻。后来张徽、蒋之奇的“游惨村山”诗刻就紧挨着它,诗中所述“斑驳窥虫篆”指的就是苏舜元的这幅篆字题刻。(记者 徐文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