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出生地:两岸一脉传家风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虽未到过台湾,但对有关台湾的人与事历来十分在意。
林则徐出生地近期被列入福州首批“台胞寻根示范点”。福州晚报《台胞寻根工程》专栏第七期,讲述林则徐与台湾的渊源。
林则徐出生地内景。
爱国利民 心系台湾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鼓楼区中山路,1785年8月30日,林则徐在这里出生,随后度过了读书、中举和完婚的时光。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官从政多年,他始终爱国爱民、勤政务实、开拓创新、清廉自律、放眼世界。
当时台湾是福建省的一个府,林公把台湾同胞视为同乡,对有关台湾的人与事历来十分在意。他在诗文、书信、日记、著作中留下不少接触台湾的人与事以及观察台情和两岸关系的记述。
福建山多地少,素来缺粮,大米仰仗外省供应。随着台湾的开发,台运米粮的比重大为上升。林则徐在《畿辅水利议》中写道:“台湾悬闽海之中,而有潮可通,产米甲于诸郡。此皆从古天荒,开自本朝,而一经耕治,遂成乐土。”林公在私人通信中,还透露了台米丰歉对沿海社会的影响,反映出对台湾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期待。
道光十二年(1832年),台湾张丙、詹通、陈连、黄番婆四大股首起事,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支应过境前往台湾剿办的河南官兵,从闽台一体的角度关心此事的影响。
和林则徐交往的人物中,也有来自台湾的官员与士子,如澎湖人蔡廷兰、金门人林树梅等。台湾副总兵林廷福的养子、金门人林树梅与林则徐相交甚厚,他临终前口占一诗:“深负平生国士知,盐车老驾欲何之;归来化作孤山鹤,犹守梅花影一枝。”诗中充满了对林则徐的哀思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家训传世 勉励后人
林则徐是从福州走出去的中华民族伟大爱国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以气骨为笔,为后人留下不灭的精神力量。
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林则徐始终不忘教诲子女。他写下“十无益”格言,既是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教子育人的原则。
时光荏苒,林则徐的子孙后辈牢记祖训,多能勤奋上进、克己奉公、诚意待人、忠于职守。
林公幼子林拱枢继承先人遗志,以御史身份为台湾事务出谋划策,虽未获得清廷采纳,但这种积极参与的精神难能可贵。
林则徐也有不少后人在台湾,他们牢记祖训,传承家风。林则徐在台湾的五世嫡孙林长墉、林崇墉,与在福州的林澄墉系亲兄弟。林长墉去台湾时,是退休的国民党少将,他多年来思乡心切,于1991年75岁高龄时回到故乡。
林崇墉曾任台湾中国银行董事,著有《林则徐传》《沈葆桢与福建船政》,均在台湾出版。1967年,《林则徐传》因资料翔实获台湾中山学术著作奖。
“一生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临难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林崇墉曾这样概括林则徐的人格和作风。
家国情怀 两岸传承
榕城有诸多和林则徐有关的遗迹,最典型的就是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林则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它们承载着林则徐的崇高精神和非凡魅力,也是世人纪念这位先贤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不少台湾同胞前往林则徐遗迹参访,表达对林则徐的敬仰之情。
2003年9月,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携夫人等到林则徐纪念馆参观时题词“八闽生辉”。
2006年5月,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携夫人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后题词“扫毒卫国兴水利,一代伟人留青史”。
在福建省成立的林则徐研究会、林则徐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中,都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近年来,林则徐研究会开展了多项林公纪念学术活动,如“纪念鸦片战争160周年暨林则徐经世思想学术讨论会”“中英南京条约签订160周年研讨会”“纪念林则徐诞辰22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林则徐水利思想研讨会”等,邀请部分台湾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士参加,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记者 马丽清/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