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落户安溪三问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苏秉琦曾提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
这一学术论断如今已被广为认同。也正如论断所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进程中,福建以海洋文明独树一帜,在中华文明璀璨的星空中绽放着自己的光芒和风采。
1月5日,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正式落户安溪。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福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泉州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丝名城”的当下,这是一件怎样的盛事,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为什么选址安溪,未来又将给安溪、泉州、福建乃至更大范围带来什么利好?
新闻事件的背后,社会各界也在关注思考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围绕这些话题采访了解到,在全国布点中首个揭牌成立,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未来将充分发挥福建历史和区位优势,整合广东、浙江等资源,聚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标准化的文物基因库,促进铭刻海丝基因的文物更好地保护、传播和活化利用,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问 一件怎样的盛事?
为古海丝最具代表性文物建立基因库
1月5日,天气晴好。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北京大学、福建省博物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海交馆等国家、省、市文博界专家学者,以及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旅厅、泉州市政府、泉州市文旅局等有关领导,在新年的福味和浓浓的茶香中,齐聚中国茶都安溪。他们共同为了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在此成立而来。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的文明之一,五千年从未间断。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意见和政策。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的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精神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说,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共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
2022年,我国首次编制发布考古专项规划《“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建设写入其中。根据布局,基因库在北大燕园建立总库,依托现有或拟布局的教学基地,启动建设山东、陕西、宁夏、河南、福建、云冈、太原等7处基因库分库。总库建设考古大数据中心和测量样品基因库;分库基本涵盖中华文明发展核心地区,兼顾“一带一路”、石窟寺、古代建筑等学科特色,所涉文物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所有分库数据将集中到考古大数据中心,集中展示、综合利用,分库也将共享总库数字资源。
此次落户安溪的福建分库,在全国七大分库布点中首个成立。根据发展规划,未来,福建分库将以“海上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为主题,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陶瓷、丝织品、茶叶、铁器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福建作为海丝重要起点的区位优势,整合闽、浙、粤文博机构资源,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标准化的文物基因库,打造中华文明展示、研究及交流平台,同时做好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向世界宣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为确保福建分库建设的顺利实施,我们将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由专家学者、福建省内文博机构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同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福建分库建设提供专业指导与建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介绍,福建分库将聚焦海丝相关的手工业文物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收集和整理,提取文物基因数据,开展学术研究与出版、展示与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还将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既懂文博专业又具备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分库持续发展以及福建文博界人才建设形成助力支撑。
2问 为什么是安溪?
文化传承天时 海丝起点地利 校地合作人和
福建缘何成为全国七大分库之一,又缘何选址安溪,并在全国分库中首个亮相?
在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看来,成为基因库全国七大分库之一,福建既荣幸也自信。“福建拥有可移动的文物76.9万件,不可移动的文物33251处,有五处世界遗产,可以说是中国世界遗产大省。我们有丰富的水下遗产、涉台文物、海丝文物等众多文物,以及红色文化积淀下来的革命文物。”傅柒生介绍。
这份荣幸和自信,同样为泉州、安溪市县两级所拥有。记者从泉州市文旅局了解到,作为世界遗产城市、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目前全市博物馆现有馆藏品总数74034件/套;全市登记的378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22处世界遗产点,44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9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保”数量全省第一,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安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点,安溪湖头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溪还有不可移动文物677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9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22点。”安溪县委书记吴毓舟说。
而对于北京大学而言,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需要。无论是呼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海洋、海丝都是重点关键词。“作为海丝重要起点,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北京大学与福建省渊源深厚、交流密切。”姜国华介绍,特别是近年来,双方加大合作力度,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2019年,北京大学与福建省签署新一轮省校战略合作协议;
以此为契机,2019年至2021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泉州市文旅局、安溪县政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显示该遗址为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展示出宋元泉州海洋贸易对泉州内陆腹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反映了泉州的海外贸易体系及多元社会结构,完善了遗产价值要素体系,助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此外,北京大学还与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文旅局合作共建“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打造具有特色、国际化、全国一流的文化遗产研究高地,并在安溪设立了教学研究基地、考古工作站,助力地方优秀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保护、利用和传播。
“选址安溪,是北大与福建、泉州、安溪长期良好合作的自然延续。”沈睿文告诉记者,得益于安溪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方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北京大学在安溪已经形成了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展示、利用,以及实验考古、信息化和公共考古等全学科链条,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建立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
记者也了解到,作为安溪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位于安溪湖头镇的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目前已引进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初步形成数据中心链、超算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空天大数据、影视大数据链、电商大数据链“三中心三链条”的发展格局,也有望与北大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一道,共同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福建分库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3问 将带来什么利好?
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连接古今中外文化桥梁
“福建分库的进展,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曾多次来泉调研,对泉州文物工作和考古事业十分认可,也寄予厚望。此次受邀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他认为,包括福建分库在内的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建设,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文物基因的异地保存、统一保管。不仅如此,依托文物数据库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创新,包括北大在内的高校也可以探索学科研究的范式创新,将极大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水平。
事实上,以福建分库建设为依托,北京大学与福建、泉州、安溪还将形成一揽子深化合作的协议——
面向海上丝绸之路,闽浙粤三省协同“手工业考古”,争取进“考古中国”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工业考古主要内容冶炼(包括冶铁等)、陶瓷、纺织、茶叶等,都是泉州文物工作和考古事业的题中之义;
协同开展南岛语族研究,具体包括选点合作考古、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
开展海洋考古,已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谈好合作意向,形成国际化的考古和研究团队;
联合培养高端人才。
“福建分库的建设,将整合福建省的文化资源,提升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水平,推动文物研究的国际化和专业化,让更多的文物故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姜国华说,展望未来,福建分库将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这是安溪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关乎安溪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的一件要事,安溪人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吴毓舟表示,下阶段安溪将全力配合做好支持工作,为福建分库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营造良好环境,再谱安溪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篇!
名词解释
中华文明 国家文物基因库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物大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
由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大学共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的建设,旨在以文物为载体,传承文明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服务文化复兴,同时也将建成综合性科研服务平台,数据信息和研究成果适时会向专业学者、文博行业及公众开放,以促进综合性研究的发展。从本质上讲,这是新时代的“数智化国家博物馆”、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家文明基因工程”。(灿芬 辑)
(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孙灿芬 通讯员 吴圣超 黄如莹 梁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