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兴城守住“千年建州”历史文脉
建瓯将谋划项目带动和突出原真保护有机结合,以文兴城守住“千年建州”历史文脉——
千年古城满眼春
建瓯市挑幡艺术团表演者在古街区献艺。
修葺一新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古色古香。
东南网8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姚雨欣 游庆辉 通讯员 魏永青 文/图)建瓯古称建州,福建的“建”即来源于此。8月2日,记者走进位于建州古城核心位置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只见风格多样的古厝沿街而立,戏台、彩绘、马头墙等景观次第展开,木刻、砖雕、入帘门等建筑结构触手可及……在这里,徽派风格与闽北特色相融合,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栉比相邻。
“建瓯作为州府时期达官会聚、市井繁华,落成有二程夫子祠、刘氏五忠祠等理学名家祠,还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建瓯一中退休教师、朱熹第28代嫡长孙朱锐敏介绍,铁井栏—紫芝街是建瓯最具建州风貌和建宁府格局、保存最好的古街区,也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原真保护 焕新古城
去年8月,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项目正式开工。为了守好文脉,确保风格不走偏,建瓯组建专家评审组,对保护区内建筑的风貌、质量、年代进行全面梳理评估,确保老街区的“风骨”可以留下来、传下去。
在当地居民看来,进行文脉梳理与修缮提升,既是回应群众所需所盼的民生工程,更是寻根寻魂的文化工程。“曾经的老街区不仅建筑老化破损,基础设施也很破旧,现在变得整洁美丽,重新焕发了韵味。”72岁的市民陈海银在街区生活了几十年,对家乡重现芳华十分感慨。
眼下,街区的古建筑修缮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当地不仅组织建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师带徒”参与相关工作,对建筑木制结构采用榫卯工艺进行修复,还广泛收集老构建、老物件,工艺和用材源头都坚持“修旧如旧”。
保护工作不止于静态的“完成时”,还要让文脉鲜活起来,转变为长效发展的“进行时”。
2日上午,一场精彩的挑幡表演在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上演,高达10余米、重约20公斤的长幡在表演者身上旋转翻飞、虎虎生风,围观的市民游客直呼过瘾。建瓯挑幡是闽北一带特有的民间绝活,已有300多年历史,以独有的高超技艺和热烈浓郁的乡土风韵名扬海内外。
“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我们将挖掘民间文艺、非遗美食、博物馆等新项目,并鼓励和引导居民共同参与,以用促活,把建州风貌立体呈现出来。”建瓯市旅发集团董事长李金同介绍,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改造提升工作,并植入业态对外开放。
项目带动 激活文脉
建瓯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朱子后裔世居地,至今仍完整保留大气的古城格局。
2021年以来,建瓯市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策划生成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把古城保护与加快片区开发、提升城乡品质有机结合,作为赓续城市文脉、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规划修缮三个古城门,打造两个水岸门户,提升三条历史街区,整治六个文化节点。行走在建瓯古城中,记者看到五经博士府、刘氏五忠祠、练夫人祠和建安书院等历史建筑正加快修缮中。
同时,建瓯以“城市品质提升攻坚年”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100个城乡品质提升项目建设,共同绘就一幅内有古城雅韵、千年文脉,外有三溪汇流、湖光山色的千年建州美好生活“实景图”。
“谋定而后动,千年建州文脉悠悠,我们串联在地文化,按照‘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功能性提升、生态型修复’模式,让古城焕发新活力,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建瓯市文体旅局副局长龚冰介绍,2022年,建瓯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在南平市绩效考评中排名第一,并被确定为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试点县。
而今,古城保护和利用也推动了建瓯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见证了老街区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地标。
在今年2月出炉的2023年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省级样板工程名单中,“建瓯市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样板”作为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入选。一座充满时代活力的千年古城正涌动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