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追忆“鼓岭之友”穆蔼仁

2023-07-06 10:42:13 来源:福州日报

不远万里来华教书、支援抗战、和中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

追忆“鼓岭之友”穆蔼仁

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前,点燃长明灯,敬献花篮;在当年撒下穆蔼仁骨灰的闽江,撒下美丽的鲜花……5日,“鼓岭之友”穆蔼仁后人及其学生陈世明等共同追忆缅怀穆蔼仁。

穆蔼仁是首位名字镌刻于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的外国人。他一生五次进出中国,不远万里从美国到中国教书、支援中国抗战,和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师生情谊地久天长”“友谊地久天长”,不同年代,穆蔼仁、陈世明、穆言灵写下了同样的祝福,牵起了延续三四代的中美友谊,让“鼓岭缘”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珍藏五十载

一份手抄英文报诉说“英华情”

在三山陵园,穆蔼仁儿媳穆言灵在镌刻着8000多位抗日志士英名的纪念墙上,很快找到了公公的名字,合掌、鞠躬、点燃长明火,表达着绵绵哀思。2018年,在穆蔼仁最喜欢的学生陈世明等人努力下,这位支援中国的美国志愿者故事广为人知。当年9月2日,他的名字被刻上了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

1940年左右,20岁的穆蔼仁从美国到福州英华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当时福州沦陷,为躲避日军轰炸,英华中学内迁至顺昌县洋口镇。

99岁的陈世明回忆,“老师是从霞浦步行到洋口的,不知走了几天几夜。当时缺吃少穿,条件十分艰苦,能活着到洋口就不错了。在当地,他和我们吃着同样的食物,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在洋口镇,两人结下了延续一生的师徒情谊。

陈世明是高一“惊涛级”学生,因为出色的英文备受穆蔼仁赏识。“我们一群班干部出版了学校唯一的英文报纸,名字就叫‘Tide’,我是主编,穆老师担任报纸顾问,因为没有打印设备,这份报纸由我和同学手抄上墙。”穆蔼仁也在文章中追忆,“我的学生写关于洋口的新闻、文章、散文,然后由世明等学生用美雅字体书写在壁报上。这壁报很受欢迎”。

穆蔼仁十分珍惜这些英文手抄报,1941年返美时他将《TIDE》创刊号带回家珍藏。直至将近50年后,穆蔼仁终于获得飞往福建的签证,师生再次重逢,穆蔼仁将珍藏的手抄报又带回了中国,赠予陈世明。

这次重逢,重燃了在洋口结下的友谊之火,陈世明和穆蔼仁的联系维系了一生。陈世明依然珍藏着《TIDE》创刊号,泛黄的纸张上,字体隽秀工整。

陈世明说:“穆老师对我影响至深,他身上那种国际主义精神、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骨灰撒入闽江

援华“飞虎队”中尉有颗“中国心”

远眺英华中学,面对滔滔闽江,在当年撒下公公骨灰的不远处,穆言灵和陈世明一起,向江面撒下花瓣,以此纪念穆蔼仁。

二战期间,穆蔼仁作为援华空军“飞虎队”中尉,一度出生入死。

这段经历是这样记载的:1945年,他奉命来闽执行秘密任务,在厦门前沿搜集日军情报,后被日军发现,他急忙乘坐运输机离开,被日军飞机围追堵截,幸好驾驶员技术高超加上机警过人,成功脱险。

1947年,穆蔼仁在美国完成大学教育后再次来华,任教于福建协和大学。他的儿子穆彼得在福州出生,才几个月大就被挑上鼓岭,他们在鼓岭上的住所经考证就是加德纳的故居。

穆言灵第一次知晓公公一家在中国的故事,是与穆彼得结婚前。“我第一次去他家,彼得的父亲一边翻着老相片,一边给我讲述了他在中国的故事。”穆言灵说,听公公说那时在中国条件很艰苦,但更多的是开心和难忘。“说得最多的是他热爱的学生们,他对在中国的时光一直念念不忘。”

2004年,已是84岁高龄的穆蔼仁再次来福建做志愿者,在武夷学院执教。恰逢英华中学123周年校庆,他与陈世明等学生在福州团聚,并写下了文章《师生情谊地久天长》,纪念在英华的岁月。

次年,穆蔼仁因身体原因回美国接受治疗,但他一天也没有放下对中国和学生的牵挂。2005年12月10日,穆蔼仁在家中病逝,弥留之际,手中还握着武夷学院学生寄来的圣诞贺卡。“公公走的时候非常平静,他带着学生对他的爱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世时,穆蔼仁多次提到要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闽江。2015年,穆彼得夫妇遵嘱将其一半骨灰带回福州,撒入闽江,留在他深爱着的福州。

穆言灵感叹道:“闽江虽是福州的母亲河,但最终也流向了大海,汇入了大洋,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是相连通的。所以我公公的骨灰,虽然一半在闽江,一半在美国,但最终也会到一起。”

“相信父亲在天之灵,肯定无比欣慰。父亲生前就喜欢讲述和中国的故事,来自中国人的友谊,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身体原因留在美国的穆彼得说。

世代接力传承友谊薪火

再续“鼓岭缘”

临走前,穆言灵拓下了穆蔼仁在抗日志士纪念墙上的名字,她要将这些拓片带回美国,将这里的故事讲述给家族成员听。

每年清明节前后,无数市民来到这里,点燃长明火,穆蔼仁的名字旁也贴满了思念星。“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福州有这么多人爱着他。”穆言灵说。

“福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友情和关爱让我们心怀感激!友谊长存!”穆言灵在拓片纪念册上这样写道。陈世明也不约而同地带来毛笔书写的中英双语——“友谊地久天长”。自2018年两人第一次见面,穆言灵每到福州都会问候陈世明。2019年,陈世明抱着出生不久的重孙“豆宝”来到纪念墙前,抚摸着恩师“穆蔼仁”的名字告诉他,“这是大大爷爷老师的名字”。

穆蔼仁对中国的情谊绵延了三代——穆彼得不仅将家搬到中国,长期在中国定居,还将两个女儿分别起名“爱中”“爱华”。2015年,为追寻穆蔼仁在鼓岭的足迹,穆言灵第一次踏足鼓岭,这片土地上中外居民和谐共居的美好画卷,慢慢向她揭开。

“我们从未想到能发现这么多动人的故事!”“鼓岭的历史告诉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的人们,虽存在差异,仍然可以建立友谊,并且代代相传!”在2023“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上,穆言灵向中外嘉宾讲述她挖掘和了解的“鼓岭缘”。

在大量对鼓岭的研究中,穆言灵了解了穆蔼仁为当地村民输血的故事,以及更多中外居民互帮互助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鼓岭之友”蒲天寿一位叫戴维森的亲戚,“当时他在福州教书,有的学生家里穷,他把自己家的被子带来给学生。有一次天气特别冷,他看到一个学生衣服很薄,马上把自己衣服脱下来给学生穿上,他因此感冒得了肺炎,不久就去世了。”

穆言灵说,在鼓岭,有很多外国家庭和他们一样,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们曾经在鼓岭生活,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帮助过这里的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鼓岭之友’。虽然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但是他们对这里的爱一直存在。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他们的故事。”(记者 朱榕 见习记者 刘露)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