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全力提升品质为数字峰会添彩 幸福之城“榕”颜美
在五四路核心商务区,福州广场即将迎来蝶变;城区22座市管桥梁“换装”;沁河路周边,绿地口袋公园为市民群众新添休憩地……
“福州变得越来越美,也越来越‘聪明’。”最近,不少市民都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获悉,随着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进入倒计时,聚焦城市品质核心词,福州展开了一场从颜值到管理的整体提升,从高架桥、地铁、火车站等城市枢纽,到城市道路、广场等身边日常,让参加数字峰会的嘉宾与市民群众同享有福之州新画卷,感受福州数字建设新成果。
会展环岛迎宾客。记者 陈暖 摄
由点及面绘“城色”
桥下密密麻麻的枯藤消失了,银灰色桥墩与精心点缀的火烈鸟、假石等微景观为伴,这是西二环黎明高架桥展现的清爽模样。
近日,22座市管高架桥、互通立交及人行天桥的桥梁设施,都陆续迎来“换装”,涉及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涵盖二环沿线、五一路、五四路等重点区域,以及进出城门户道路,力求展现干净、整洁、完好的桥梁形象。
按“一桥一策”,黎明高架、工业高架、尤溪洲大桥、鼓山大桥等14座桥梁已完成约1.3万平方米的设施提升,包括涂装及绿化景观,预计近日全面完成。
地铁4号线会展中心站及周边,景观恢复工作紧锣密鼓,这里是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周边重要交通接驳点。目前,市政道路修复提升全面完成。
作为福州最重要的交通综合枢纽和城市门户,2月,一场福州火车站周边交通综合整治正式吹响号角,1个多月的“利剑行动”,让周边市容面貌明显提升,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道路方面,沁河路周边地块绿化工程上马,围绕沁河路溪口隧道与北二环金鸡山隧道旁的4个地块,重点打造街旁绿地口袋公园。目前,400株各类苗木已“入场”。
滑梯、游乐墙、攀爬墙……即将焕然一新的福州广场,带给市民颇多惊喜。五四路林立的高楼间,聚焦步行环境不佳、行人无休憩场地等短板,围绕提升节点步行环境的核心,车行道两侧将形成完整的广场轴线与休闲空间,让游人走进来,榕荫两侧也增设林下广场,重塑福州广场—温泉片区东西向城市轴线形象。
智慧城市巧添“彩”
作为峰会主要举办地,会展岛周边是景观提升的重中之重,一系列花化工程,将营造热烈喜庆的氛围。
据了解,在会展环岛、水池周边及周围绿地三大区域,将布置鲜花约50万盆,面积约6000平方米。
“环岛花坛内,将布置3000平方米鲜花,围绕数字构架中心,以‘茉莉花’为主要元素,以红色为主要基调,用各色鲜花,构成‘茉莉花’模纹图案。”该负责人介绍,会展中心中轴线水池周边绿地,将新添1000平方米鲜花植物,与水池相呼应。在贵宾通道、东西侧绿地及潘墩路等道路沿线和主要节点,也将布置2000平方米鲜花植物。
为展现福州加“数”前行的成果,会展片区的会展东路、会展西路、浦下洲路等路段智慧杆建设工作已完成,拆除旧路灯及交通杆件约490杆,新建智慧杆402杆,微型杆35杆,实现“一杆多用,多杆合一”。
“梳洗”城市提颜值
围绕数字峰会品质提升课题,市政设施组、围挡整治组、水系治理组、夜景灯光组、市容市貌组、园林绿化组等6个小组即时上岗。
按市区协调、部门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为核心,以绕城高速、二环三环等36条主次干道为“桥梁”,以嘉宾入住酒店、会议举办地、参观路线、活动场所等重要区域为节点,通过常态化巡查整改,一场全覆盖式提升加快展开。
“通过三管齐下,让环境整洁有序。”该负责人说,除强化道路卫生清扫保洁,福州还加强水体日常保洁及水质保持,强化在建工地监管力度,做好文明施工,目前,巡查发现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为持续提升城市形象,福州加强了市政道路巡查力度,及时处置设施病害,已完成南江滨路、会展西路、会展东路等路段沥青维护200平方米,完成人行道维护300平方米。通过夜景灯光专项巡查整治,守好福州夜的美。
幸福之城“榕”颜美
多轮全市范围的城市品质提升,让绿色与智慧常伴市民左右。
为守好城市的生态宜居,福州在推进水系常态化治理的同时,结合内河百公里游线建设,深入挖掘内河文化,打造特色水街;以福道为代表的城市慢行步道系统,不断拓展城市绿色空间;1500多个街头公园、串珠公园,形成连续不断、有机衔接的城市生态通道。在2021、2022年度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省级考核中,福州市综合考评成绩全省第一档,多个样板项目拔得头筹。
一张不断织密的交通骨架路网里,是福州市实施“接二连三、畅通节点、破解难点、路口改造”等交通畅通治堵专项行动的结果。2022年底,城区路网密度由2015年的4.83公里/平方公里提高至2022年的8.12公里/平方公里。
加快构建的智慧城市格局中,数字化便民设施带来幸福体验。据了解,福州市已完成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智慧社区、智能建造等多项试点任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目前,会展片区、江北CBD、鹤林片区等多个片区智慧灯杆建设完成,21个市属公园和四大慢行步道搭建的智慧公园系统和智慧城市家具,让“数字生活”全民共享。(记者 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