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探索创新“碳汇+”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四月春盛,茶香醉人。走进周宁县七步镇苏家山村九凤山千亩茶园,茶农穿梭茶垄间,忙着采摘茶叶。“去年,我们以村内2000多亩集体林地贷了20万元碳汇贷,用于扩大茶产业规模,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苏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苏文达说。
苏文达口中的碳汇贷,是2022年周宁以林业碳汇资源为切入点,引入绿色资源要素,创新设计的“碳汇+”融资模式。目前,全县引导后洋、苏家山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吨,发放碳汇贷136万元。
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
近年来,周宁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理念,扎实做好林下经济等土特产文章,探索创新“碳汇+”等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充分释放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发展红利。
造林生碳,扩“绿”增汇
春风拂绿、万物生长,在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一排排新栽种的小树迎风而立、葱茏俊秀,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樱花、枫香、木荷……3月以来,周宁县各单位、乡镇、学校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成百上千棵树苗在麻岭、“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实小林场等地“安家落户”,绿色成为周宁大地最美的底色。
时光回溯到1983年,年逾半百的后洋村村民黄振芳带领全家开垦荒山50亩,贷款8万元造林。3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有名的“造林大王”。
40年过去了,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示范带动下,周宁掀起造林热潮,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围绕“森林进城、下乡、入村、上路”,打造乡村景观林、高速公路景观林、环城一重山,座座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从一棵树到千亩林、从闲散土地到绿色蔓延,周宁县绿色家底逐年厚实,全县林地面积新增5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增长到72.96%。
造林生碳,点“碳”成金。周宁发挥山林资源优势,通过碳汇收储、碳汇交易,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行走在周宁香洋国有林场,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的落叶松,令人心旷神怡。周宁县国有林场副厂长陈晓锋穿行在林海中左察右看。“现在,这片林场更值钱了。”陈晓锋说,“和树打了十几年交道,从没想到这树除了涵养水土、绿化环境、卖木材挣钱之外,还能用来做碳汇交易。”
2017年,周宁县国有林场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开启生态“碳”寻之旅。2021年,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累计成交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成为宁德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
产业减碳,发展增“绿”
走进七步镇,群山峻岭间,抽水蓄能电站巍然矗立,源源不断发出“绿电”。
去年8月,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截至目前,该电站已累计发电16.09亿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27.8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5.7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707.40吨、氮氧化物排放1394.47吨。
周宁境内峰峦起伏、溪谷错综,清洁能源储量丰富。凭借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县里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系统谋划能源项目,激发绿色发展动能。全县已建成水电站39处,去年清洁能源总装机约175万千瓦。
去年,周宁县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签订清洁能源项目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综合储能、能源科技研究等清洁能源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合作,深耕清洁能源。
在做好布局储能、加快创新“加法”的同时,周宁还着力做好节能降耗的“减法”。
“我们每年要生产绿茶、花茶、白茶200余吨,如果用煤的话,每年要消耗近100吨。”福建归来客有机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娇莲说。
2015年,归来客引进制茶设备,实施煤改电。“现在,茶厂环境变好了,茶叶品质也跟着提升了。煤改电后,收入增长了两成。”刘娇莲介绍,“一增一减”之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周宁是闽东茶叶主产区之一,现有茶园10.7万亩。为推进茶产业绿色发展,周宁大力推进制茶煤改电。截至目前,周宁县34家茶企在制茶工艺上已全部完成电制茶改造,实现电能替代580万千瓦时,减少标准燃煤用量2013.1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40吨。
数据的变化,释放出绿色低碳发展新活力。周宁县千方百计引进低碳企业,做优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总投资32971万元的宁德市大数据产业园在周宁落地,目前机房楼、动力楼、运维楼正加紧建设。数字赋能,将让周宁“碳库”更优质更稳定,路子越走越宽广。(本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 郑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