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节地生态葬渐成新风尚
新华网福州4月5日电(程立葳 肖和勇)杏花春雨满清明,又是一年追思时。清明节前夕,福州闽江入海口指定海域,鲜花相伴、海风轻拂,140位逝者骨灰与蔚蓝大海融为一体;漳州诏安县四都镇外埕村公益性生命公园里,三角梅和茶花开满山头,鲜花簇拥着安放已故村民骨灰的“生命里程碑”……
无论是“入海为安”魂归碧波里,还是“落地生根”长眠花木间,绿色殡葬改革主张的文明、节俭、生态、节地观念值得大力倡导。
近年来,福建各地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出台相关奖补激励办法,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正被更多人接受。
公益海葬 情归大海思念永存
3月30日,福州市举办第18届集体公益海葬。新华网发(林双伟/摄)
3月30日上午,福州市殡仪馆千秋堂。低回的哀乐声中,人们为140位逝者办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公祭活动。仪式之后,亲属领取骨灰提篮,前往台江码头登船出海。约2个小时后,船只经闽江入海口到达指定海域,亲属将骨灰和花瓣一道缓缓撒入大海。这是福州市第18届集体公益海葬。
在这次公益海葬中,福州市民赵景伦送别了三位已故亲人。赵景伦的父亲在遗嘱中交代,要把自己、妻子和已故大女儿的骨灰撒入大海。
参与本次公益海葬的,不独福州本地人。福州市民政局局长王振松透露,一位从南平赶来的市民,在当天作别6位已故亲人。
王振松介绍,1997年,福州市首次举办集体公益海葬,仅有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26年来,受海域管控、新冠疫情等影响,这项公益活动多次停办。2016年起,随着福州市殡葬改革持续深入,民政部门通过媒体广泛征集,每年都有约百例逝者骨灰海葬。
到今年3月30日,福州已累计举办18届公益海葬活动,有1114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
生命公园 人生尽处华枝春满
这是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甘寨村公益性生命公园。新华网发(漳州市民政局供图)
福清市上迳镇蟹屿村生命公园。新华网发(福清市民政局供图)
4月, 闽南漳州草木蔓发、百花盛放、春山可望。今年清明祭扫,对当地许多村民来说是一次独特追思之旅。
2022年春,漳州市启动公益性生命公园建设,在农村地区探索节地、生态的现代化殡葬新型模式,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殡葬服务需求。
“我们将公园理念融入公益性公墓建设中,要求按照公园风格,修建生态节地型骨灰安葬设施。”漳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庄淑英4日介绍说,生命公园建设格外注重生态优先,坚持不破坏山体结构,倡导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建成的公园一般设置草坪葬、树葬、花葬的生态节地安葬形式,力求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林地及生态环境。
如今,漳州市首批22个村级生命公园试点已建成投用。截至3月24日,已有802位逝者骨灰迁入园中安放。
在长泰区岩溪镇甘寨村生命公园里,黄花风铃木上的簇簇黄花,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而在更多的生命公园里,桂花、樱花、绿竹和茶树等荫护着“生命里程碑”。这些花草苗木,就像逝者熟稔一生、相伴一生的“老友”,与逝者在生命公园里重逢,从此不分离。
村级生命公园满足许多群众让逝者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愿望。这种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更大的现实意义在于让村民们祭拜更方便。许多村民表示,生命公园就在村子里、家门口,随时可前往走走看看。
公益性生命公园如何凸显节地理念?漳州市规定,服务区域人口在1万以内的,村级公益性生命公园总占地面积不超过5亩;超过1万人口的,总占地面积不超过10亩。选址同时要求符合林地保护规划和城乡规划。斜碑式的“生命里程碑”占地面积不超过0.4平方米,枕地朝天,下方可采取一穴或双穴等方式布局。
生命公园把减轻群众负担作为目标,坚持公益性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怎么守住“公益性”的底线?福清市殡葬管理所所长姚远见说,当地各村按照建设成本价,明确生命公园单穴位运营费一次性收取不超过1万元,双穴位运营费用一次性收取不超过1.5万元,以后每年每个里程碑收取管理维护费不超过300元,严禁从事对外经营买卖活动,并由民政部门和镇(街)共同监管,确保公益性质。
2017年,福清市启动公益性生命公园建设,是福建省最早开展这项殡葬改革试点工作的地方。截至目前,福清市已建成303个生命公园,覆盖当地345个村(社区)。
节地生态葬成新选择
今年,福州市出台骨灰海葬奖补办法,大力推行这一节地生态安葬形式。奖补办法明确提出,参加福州市民政局组织的集中公益海葬活动,死者生前是福州籍的,每例骨灰海葬奖补3000元,骨灰海葬活动时免费随行2名亲属,并颁发海葬证书。
王振松说,福州市民政部门计划在4月18日举办第二次集中公益海葬,有137位逝者亲属申请。另有50位逝者亲属已经预登记明年的海葬。今年起,除了清明前后时段外,福州民政部门还将根据逝者亲属申请情况和具体需求适当增加公益海葬次数。福州市公益性骨灰海葬也为非福州户籍的亡故居民提供免费服务,但不适用奖补政策。
骨灰海葬是福建省大力倡导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省民政厅副厅长欧阳晓波4日介绍说,厦门市从2008年就开始大力推广公益海葬,迄今已有1704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泉州市持续实施奖补政策鼓励市民海葬,截至目前骨灰撒海22198例。欧阳晓波说,群众对骨灰撒海的认识与参与度逐年提高,骨灰撒海数量逐年突破,主动打民政部门电话咨询申请的人不断增多。
海葬之外,福建省同步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据福州市民政局统计,除海葬外,福州市从2000年起至今,有1025例逝者骨灰参与生态葬活动,其中花坛葬358例、树葬79例、草坪葬588例。
“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在福建各地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欧阳晓波说,目前,福建全省火化率稳定在99.8%以上,节地生态安葬率提高至90.5%,均居全国前列,生态殡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普及生态葬还有“心结” 待解
每年清明节前2个月,王振松和同事就开始张罗着筹备公益海葬。这其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申报骨灰撒海许可证。这一许可由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核发,法定审批时限为60个工作日。
“骨灰不可随意撒海,要到指定海域,许可范围的经纬度十分精确。”王振松说,申报材料涉及作业合同、方案和船只信息等10多项,事无巨细,哪一样都错不得。时间临近时,民政部门还要与卫健、海事和公安等部门联动,保障急救响应、航道安全和交通顺畅。
把公益的事办好,是王振松和同事的心愿和目标。而事实上,对普通市民来说,面对身后事,有更大的“心结”亟待纾解。
“我愿意死后骨灰海葬,也想说动家里的老人接受这样的安排。往大了说,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往小了说,骨灰消解在大海中,生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福州70后陈女士说,道理都懂,但是说服家人特别是长辈同意,显然困难重重。
“传统丧葬习俗根深蒂固。”王振松坦言,在福州,还有几代同穴的地方丧葬习俗。同时作为著名侨乡,当地还保留着浓厚的落叶归根、归乡祭祖观念,因此形成生态安葬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政部门充分考虑到逝者亲属的情感需求,会为每位参与海葬的逝者制作纪念证书,免费发放给亲属;每次公益海葬,逝者亲属都可以前来参加集体公祭,追思故人。“亲属还可以提前预约,随海葬的船只出海凭吊。”王振松说,由于参与人数可能增加,登船人数有一定的限制。
据介绍,福州市还将选址建设海葬纪念设施,如纪念墙、纪念公园、纪念广场,刻上海葬逝者的姓名,了却亲属凭吊缅怀的心愿。
“移风易俗要久久为功,更呼唤多方合力。”欧阳晓波说,近年来,福建各地持续开展违规坟墓整治专项行动,加快完善绿色殡葬惠民政策和奖补措施,加大生态安葬设施供给。与此同时,福建各地紧抓清明节等重要节点,加强正向激励引导,开展节地生态安葬示范活动,把生态安葬、治丧规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培育和推广生态殡葬新风尚。
今年清明节期间,福建各地持续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和网络祭扫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持续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和不良祭祀行为,努力营造“无烟清明”的祭扫氛围。
[服务资讯]福州公益骨灰海葬申办流程
(一)申请
福州市公益骨灰海葬活动按照“全年预约、适时组织”的原则实施,申请人需拨打热线电话(0591-87534841)进行预登记。福州市民政局将根据预报名的数量,确定下一次公益海葬活动,并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提前2到3个星期逐一通知家属,告知所需材料和正式报名日期。活动举办前1个星期,申请人携带先人骨灰和申请材料前往福州市殡仪馆业务大厅窗口现场办理,一并提交奖补申请材料。工作人员现场对材料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初步审核,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市殡葬事务中心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的审核,若不符合奖补条件的,将电话告知申请人,或通知申请人补齐材料。
(二)活动
目前,福州市的公益海葬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组织集体公祭仪式,以公祭的形式追思故人。二是公益骨灰撒海活动,从市殡仪馆乘坐大巴到台江码头登船,航渡到闽江口举行撒海仪式。全程免费,并颁发海葬纪念证书。生前为福州户籍的,由申请人向福州市殡葬事务中心申领3000元奖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