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培育创新平台 孕育发展力量
厦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深化产学研融合
培育创新平台 孕育发展力量
福建日报记者 杨珊珊
3月31日,在厦门科学城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论坛上,实验室最新的碱性制氢核心装备——华商厦庚1000标方碱性制氢电解槽正式揭开面纱,一批氢能战略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这是嘉庚创新实验室发展氢能技术,推动产业化落地的里程碑式事件。”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田中群介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厦门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加快布局嘉庚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为城市发展持续孕育力量。
破技术难题助成果落地
“1000标方碱性制氢电解槽的推出,标志着今后我们自主研发的碱性制氢技术可以进行规模化、高效率的氢能转化,正式走向量产。”嘉庚创新实验室技术总监、华商厦庚董事长高小平满怀欣喜地介绍。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我国能源结构顺利转型、实现能源独立自主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发布的“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加快培育氢能等新兴产业。去年8月,厦门市提出要建立“4+4+6”现代产业体系,明确将氢能与储能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力争培育打造引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瞄准高效碱性电解水制氢这一能源领域“卡脖子”问题,过去一年,实验室加紧技术攻关步伐,1000标方碱性制氢电解槽就是实验室交出的一份高质量“答卷”。
“这套大规模制氢装备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效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新电堆结构,解决流场温度场问题,具有高效能、低成本等特点。”高小平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碱性制氢技术的能耗多在每标方直流能耗电4.5度~5度,而他们的1000标方制氢设计的直流能耗电为4.3度/标方,小标方电解槽制氢则能实现直流能耗降低至4.0甚至3.8度电/标方,制氢成本更低,转化效率更高。接下来,团队将在北京等地开展进一步的性能测试,并同步开展融资及布局生产基地、扩大产能。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技术研发,今年的主任务转向量产,全面加速技术落地的产业化。”高小平说,嘉庚实验室还与一批重要国内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实验室将携手龙头企业,在海上风电与氢能融合发展,氢能示范建设及电氢协同系统研究,制氢-氢储运-用氢重点领域,氢能技术、催化剂工业化生产与应用、中试及产业化装置设计与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以前一项技术从发展到进入市场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现在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这一大平台,可能几年就能实现。”嘉庚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郑南峰教授说。
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安全,设立3年多来,嘉庚创新实验室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9大项目群60余项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在氢能、锂离子电池、光伏、未来显示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0余项,其中多项技术有望打破国外垄断或颠覆现有工艺。此外,实验室通过建立股权明晰的产业化运营体系,已参股孵化创办华商厦庚、厦门铜乐等15家高新技术企业,与省内外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相关技术成果获企业投资逾4亿元。
将目光移至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南侧,一座生物医药创新的“梦工场”正紧锣密鼓地搭建着。不久后,这里将建成我省第一家省级生物医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
这个总投入50亿元的实验室在核心区外,还配套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依托厦门大学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实验室将按照“防、诊、治”链条的转化和产业化方向,侧重于生物医药产业研发链条的中下游,聚焦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开展生物医药的实验室研究和产业转化,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国际协同创新平台——“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秘书处在日前召开的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揭牌启用。该项目计划总投入127亿元,由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团队领衔,合作伙伴包括美、欧、亚、非等全球代表性地区的30多个国家70余所科研院所的数百名优秀科学家。
加快步伐争创省海洋创新实验室及国家海洋实验室福建基地;支持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或筹建。
……
直面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新型研究院仍然较缺乏的短板,厦门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产学研融合,努力突破一批“厦门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产品和技术,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
“我们将持续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引进高能级平台和高层次的团队,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未来产业,力促进厦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到新高度。”厦门市科技局局长孔曙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