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平潭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方寸贝壳刻画万千世界

2023-03-20 21:50:47 来源:福建日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在位于东海之滨的平潭,当地手艺人以贝壳为原料,糅合中国画、传统雕刻等艺术形式,经过设计、雕刻、组装等多道工序,将奇岩怪石、花鸟生灵、神话传说镌刻于方寸之间。

近年来,实验区在致力于保护传承贝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途径,加快打造“非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跨界融合新模式,让贝雕这门老手艺重焕光彩。

风靡一时

含苞待放的牡丹、腾云驾雾的仙女、活灵活现的孔雀……在匠人的刻刀下,看似毫不起眼的贝壳几经雕琢,得以蜕变成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工艺品。

这份巧夺天工之美,首先来源于大自然的馈赠。岚岛四面环海,坐拥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在这里,海浪日复一日地冲刷着海岸,席卷而至的还有大量贝壳。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贝类有169种之多,这也为贝雕技艺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1959年,平潭创办了国营贝壳工艺厂。时任贝壳工艺厂厂长林国钦取法漆艺、石雕、木雕等众家之长,研究出了一套独特贝雕技法,并实现产业化发展。鼎盛时期,平潭贝雕从业人数达千人,工艺厂产值一度达到60万元,其生产的贝雕还曾出口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潭贝雕经历了从高峰跌入低谷的阵痛。彼时,国企改制、市场消弭、人才流失等种种困境接踵而至,名噪一时的平潭贝壳工艺厂宣布倒闭,存留的贝雕艺术品大多散落在民间。由此,平潭贝壳开始了长达20载沉寂的岁月。

尽管如此,传承的薪火并未熄灭。踏入21世纪,在许多有志之士的保护下,贝雕这项传统工艺逐渐复苏,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

薪火相传

近日,记者来到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贝雕展示区,只见上百件形态各异的贝雕正“躺”在展台上,安静地诉说着关于那山、那海、那人的故事。

在此之中,一件名为《活蟹》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珊瑚丛中,两只“金蟳”举着双鳌,尽情嬉戏玩耍。走近细瞧,“金蟳”竟是用贝壳雕刻而成,体态优美、纹理有致,乍一看着实难辨真假。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两只“金蟳”竟可以“动起来”。“有别于一般静态的贝雕作品,我在‘金蟳’内部的各个关节中安装了机械零部件,让‘金蟳’的每一只蟹脚都能弯曲活动,极具动感。”说起作品的独到之处,《活蟹》的创作者、国家一级工艺品雕刻技师詹胜如数家珍。

今年54岁的詹胜是土生土长的“平潭郎”,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贝雕(平潭)传承单位——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创办者。

美工出身的詹胜早年曾从事贝雕销售生意,对这门技艺有着别样的感情。他认为,贝雕之美,就在于匠人对贝壳的巧妙运用。譬如,青口螺可用来做“松叶”,带有斑痕的贝壳可以被制成“树干”,而江贝的层层纹理则化作了“曼妙衣裙”。“这使得每件贝雕作品都各具特色,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令人惋惜的是,平潭贝雕由盛转衰,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工匠不得不另谋生路,导致平潭贝雕面临失传的境地。目睹此番景象,詹胜深感痛心。

如此精湛的技艺,怎能任凭它消亡?抱着“定要把平潭贝雕救下来”的信念,20多年前,詹胜和哥哥詹立新毅然走上了贝雕抢救与传承之路。这些年来,二人四处搜罗了上千件原贝壳工艺厂的藏品,并置于工作室中,俨然一个“贝雕博物馆”。

2012年,詹氏兄弟携手蒋心忠、姚仁贵、林銮彬等资深贝雕手艺人,注册成立了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从事贝雕设计、经营、修复等。同一时间,詹胜拜师姚仁贵,全身心投入平潭贝雕技艺传承,并接连创作出了《亭亭玉立》等精品,迅速在圈子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兄弟俩的付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2018年10月,在莫斯科举办的福建省文化产业金砖国家(俄罗斯)展览会上,受邀参展的《活蟹》凭借灵动的身姿,引发了现场嘉宾的惊叹;2019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平潭贝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推陈出新

非遗创新,呼唤创意整合。眼下,平潭的贝雕艺人正努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

作为贝雕技艺的传承人,詹胜一直刻苦钻研技艺,力求在创作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去年以来,他带头推动“中国传世名画贝雕再造”工程,计划以贝雕形式还原百幅名画。目前,已完成《芙蓉锦鸡图》《果熟来禽图》《五牛图》等30余幅贝雕再造作品。

在平潭,年轻一代的“守艺人”正将目光投向现实主义。他们从自身视角出发,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融入贝雕创作之中。

“80后”周明是平潭贝雕区级非遗传承人,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心忠。从艺以来,周明一直致力于在创作中加入创意巧思,让更多年轻人拥抱贝雕文化。

“福”文化是当下热点。春节之前,师徒二人将“福”文化与平潭特色地域文化相融合,以水仙花、牡丹为灵感创作了《福佑中华》等贝雕文创作品,生动呈现了平潭海岛风韵。他还将创作过程拍成趣味视频,发在抖音上,收获了不少点赞。“唯有结合时代元素,创造更多有新意、接地气的贝雕作品,才能让平潭贝雕技艺飞得更高更远。”周明说。

独特的贝雕技艺也吸引了台胞民间艺术家康桂箖的关注。她是岚台传统灯笼传承人,在平潭澳前台湾小镇经营着一间台湾民间彩绘伞灯体验馆。去年夏天,她找到蒋心忠合作,将伞灯制作与贝雕两种技艺结合,耗费一个月时间,制作了《松鹤朝阳》等四盏“双非遗”贝雕灯笼。在去年11月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松鹤朝阳》一经亮相,就深受海峡两岸参展商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弘扬平潭贝雕文化,当地政府也在加紧行动。实验区有关部门借力“旅游+直播”“旅游+文创”等新兴业态,大力开展宣传推广、互动体验、展示展演,在景区景点布局20多个贝雕销售场所,并打造了一批校园贝雕工坊,让贝雕技艺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本报记者 程枝文 张哲昊)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