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考古工作汇报会召开 福州洋下古墓墓主身份揭晓
专家介绍福州古墓考古情况。
9日,由福建省文物局主办,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度全省考古工作汇报会”在福建博物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相关考古单位、高校的汇报人,汇报了2022年福建省开展的18项重要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和研究成果,其中福州地区古墓葬考古项目有重要发现。
考古人员对墨书表面进行保护处理。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供图
洋下古墓墓主是福州明代名人
去年福州市古墓葬考古成果丰硕。其中,考古发掘1项(即洋下旧屋区改造地块古墓葬抢救性考古发掘)、考古调查勘探3项,共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古墓葬12座(南朝墓3座、宋朝墓6座、明朝墓1座、清朝墓2座)。
洋下旧屋区改造地块古墓葬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墓1座,随葬石质墓志铭、买地券、德化窑白瓷俑和铜镜等。
据汇报人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李福生副研究馆员介绍,根据墓葬的墓室结构、装饰和随葬习俗(品)等方面的特征,该墓应为典型的明代中期砖室券顶墓。该墓葬与福州地区前些年发现的几座明代墓葬的年代较为接近,基本属于明中期(正德、嘉靖、隆庆及万历年间)墓葬。
洋下古墓出土的铜镜。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供图
墓葬中出土的精美德化窑白瓷俑和铜镜,让考古队员对墓主人的身份产生了兴趣:墓主人会不会是福州明代的名人呢?
墓室中出土的买地券和墓志铭揭晓了这一答案。
根据墓室1出土的买地券可知,墓室1为李公侧室谢氏,字妙瑛,生于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下葬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
根据墓室2出土的墓志铭,墓主人为李公,别号质庵,字廷仪,福州人,明弘治庚戌年(1490年)进士,生于明正统丙寅年(1446年)十月十九日,死于明正德癸酉年(1513年)二月二十七日,葬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曾任江西南安府同知。
其兄长李廷美的墓葬曾在2008年园中村明墓(李廷美家族墓)的考古中发现。李廷美为明直隶苏州府知府。据出土墓志载:李廷美,明天顺庚辰年(1460年)进士,任职刑部刚正不阿,担任苏州知府有政绩,居家节俭,善古诗文。这方墓志也提到:仲弟廷仪,第进士,历官南安府同知。
所以,此次考古发现的洋下古墓,为明代中期江西南安府同知李质庵及其妻妾的合葬墓。
福州首次切割保护有明代文字灰壁封门
据李福生介绍,洋下旧改地块明墓作为有明确纪年的墓葬,且为名人墓葬,在墓葬结构研究、出土器物等方面的考古成果,可为研究明代中期墓葬形制提供参考;新出土的墓志铭、买地券等文字材料,为研究墓主人生平、事迹及明代士族阶层婚姻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的古墓葬考古工作中,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重要的尝试和探索。
洋下旧改地块明墓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带有墨书和朱砂文字的灰壁封门。为了有效保护文字,文保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墨书表面进行了防水保护处理,并进行整体切割保护。这是福州考古第一次成功切割保护带有明代文字的灰壁封门。
洋下古墓出土的白瓷俑。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供图
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文物标本1500余件(套)
在水下考古方面,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备受关注。目前,在该遗址共计采集、发掘出水文物标本1500余件(套),器类丰富,包括碗、盏、盘、高足杯及龙纹大盘、双鱼洗等。从龙泉瓷的风格与造型工艺来看,其年代倾向于元代晚期。个别出水文物为首次发现。
据汇报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梁国庆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下考古队除利用物探技术获取海洋地质资料、应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检控海流剖面外,还与高校合作研发了水下环氧树脂多层材料固形体系等新技术,突破了水下文物原状固定、出水搬运及可控去除等关键技术问题。
作为一艘专门运载龙泉青瓷的海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不仅实证了元代龙泉青瓷大量外销的事实,也为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新材料。
“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元代沉船较少,圣杯屿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是海上丝绸之路高峰——元代晚期海外贸易的典型代表。”梁国庆说,“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改良水下考古发掘设备等科技手段,都让我们在考古作业流程和手段方面缩短了与田野考古的差距。”
过去一年,福建省考古工作在许多调查或发掘项目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项目时间跨度长,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涵盖范围广,包括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内涵丰富;涉及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和主动性考古,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两手抓”。(记者 管澍/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