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5724册古籍重见天日 走入大众视野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制于1912年以前又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近年来,漳州市图书馆对全市5724册古籍开展了梳理、造册、著录等工作,让这些原本埋藏在故纸堆里的古籍重见天日。
辗转基层
每个人都恨不得多长一双手
“绢八百、纸千年”,每一本从时间深处走来的古籍,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每一处浸润的墨迹,都在无声讲述着最为真实的历史,是可感可触的思想与文化。
“这是清光绪版《漳州府志》,是现存漳州府志中内容最为繁复、存史最为完整的一部……”在市图书馆古籍部库房里,古籍部负责人小心翼翼地从樟木书橱中取下《府志》,轻声介绍道,“这部府志汇集了自唐初到清末光绪初年一千余年间,漳州的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民俗等多方面资料,是今人了解古代漳州历史地理状况、社会文化形态、财经赋税等最具权威性的正史。”
“古籍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被封印的历史。”戴着手套,轻轻翻动发黄变脆的古籍,她的语气虽然平和,眼角眉梢却不自觉漾起笑意。埋头“故纸堆”,在许多人眼里不免有些沉闷乏味,但是对于每天跟古籍打交道的人来说,可以在流转百世的书卷中感知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因热爱带来的“小确幸”,真实、自然而又平淡。
漳州古籍收藏历史悠久,不过,许多古籍都收藏在基层单位,缺乏专业人员进行登记、鉴定。随着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市图书馆为依托,漳州市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并于2021年加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肩负起本馆和全市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
按照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市图书馆于2017年完成本馆的古籍普查工作。期间,市图书馆积极邀请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到馆指导,组织人员与专家一起赴漳浦、龙海、华安、云霄、诏安、东山六个县(区),协助当地公共图书馆完成古籍普查工作,编校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当我们一页页、一部部地整理、录入这些历史财富时,每个人都恨不得多长一双手、一双眼睛,在有限的时间里再多翻阅一页,多整理一部。”辗转基层,逐册翻检,一些过去很难触及的“角落”逐渐被照亮,六县总计录入古籍1477册(其中漳浦111册、龙海107册、华安155册、云霄273册、诏安564册、东山267册)。在此过程中,我市公共图书馆古籍存藏的家底也得以摸清,截至2022年11月,全市古籍藏量共计5724册。
抽丝剥茧
一桩桩古籍“谜案”真相大白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要如何确定它的身份?古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古籍普查,相当于验明古籍的身份,让古籍进入“户口本”,拥有“身份证”。
“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要求‘见书立目’,就是看到古籍实物后进行著录和登记。”据介绍,古籍通常是由序、目录、凡例、正文、跋等内容组成,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如“上户口”般将古籍的题名、著者、版本、版式、册数等基本信息一项不落地记录在案,并将古籍数据录入“全国古籍普查平台”。
如果书籍保存较好,大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书上得到,但若古籍有所缺失破损,确认它的“户口”则不亚于侦破一桩谜案。需要工作人员寻踪觅影,抽丝剥茧,从序跋、牌记、避讳、纸张、字体、藏书章、版式等细微之处细细“盘查”,让一桩桩古籍“谜案”真相大白。
只字片纸,打着神秘的“哑谜”,残言断语,透出真身的蛛丝马迹。在古籍普查工作人员眼中,古老的文献就像是一个个等着你猜出身份的“故友”。在不同的时空,捧读同一部古籍,深邃的哲思跃出纸面在今时今日投射,一种与古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潮澎湃涌上心头,有如神交,不亦乐乎。
活化利用
让更多古籍走入大众视野
“不在沧海留遗珠”,尽全力不让一部古籍被遗忘在尘封的角落,这是每一位古籍普查工作者的初心。
目前,市图书馆已点校出版光绪本《漳州府志》《大明漳州府志》《张燮集》《北溪先生全集》《林登州遗集》《二希堂文集》《漳郡会馆录》七部,影印《黄道周草书千字文》《李氏乐书》《春秋揆略》《孝经赞义》《九经图》《灌园草木识》《茶乘》《茶花谱》《迪吉录》《东西洋考》《海岛逸志》《龙飞纪略》《孝纪》《黌祀纪迹》《漳郡会馆录》《霏云居集》《霏云居续集》《群玉楼集》《爱礼先生集》《陈剩夫先生集》《林登州遗集》《醒後集》二十一部。另有康熙本《漳州府志》《闽南墓志拓片释录》正在整理中。
近年来,在保护和整理古籍的同时,市图书馆还注重将古籍保护融入活动与展示展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举办了“让古文献活起来——古籍修复与传拓技艺展”“闽台历史文献展”“品书香、赏年俗”楹联展、“珠还合浦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仙字潭摩崖石刻拓片展”等展览,开展“传拓技艺传习体验”活动四场,让古籍“活”起来,被更多的人看见,给予人们更多文化滋养。(记者 肖颖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