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林改策源地 今朝好风景
武平城厢镇的云寨村被誉为“云中村寨”,如今成为森林旅游的热门景区。李国潮 摄
“当看到‘林改’定民心这一章时,我还是会忍不住激动,正是习近平同志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时任武平县委书记严金静,拿到《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第一时间,就翻到了“林改”这一章,那段峥嵘岁月也再度浮现在他眼前。
“林改”定民心
福建山多、林多、树多,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福建人靠山吃山,山林被誉为“绿色金库”。可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林业发展面临种种窘境,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
当时,集体山林的产权主体没有明显界定,林权归属不清、机制不活、分配不合理,出现了“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局。
决定性的突破,始于闽西武平。
2000年,国家林业局推行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次年,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开展换证试点,武平县被确定为试点县之一。然而,此次换证仍只是对以往集体林再次确权为集体,并没有解决最核心的产权问题。
2001年6月,武平于万安乡捷文村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首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山要怎样分,二是山要谁来分。”时任武平县林业局局长钟发贵说,“捷文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决定,把集体山林‘平均分给农户’。”
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号林权证,证书上清清楚楚标注着“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木使用权归林农自己所有”。
次年4月,武平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拉开了全县林改的序幕。
“山分了,林权证发了,但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发下去的证算不算数,分下来的山会不会被收回?”不少干部群众的心还是不踏实。
“小严,这样做行吗?会不会出问题?”严金静回忆,当时有老领导善意提醒自己,但此时“林改”文件已发出,开弓没有回头箭,“当时我们已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
就在武平“林改”进入至关重要的时间点,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武平城厢乡、万安乡“林改”试点村察看。
林怎么分,老百姓有什么意见,他看得很细,也问得很细。“当时省长在每个村逗留时间有限,但他抓住一切机会和村民聊天。”严金静对那一天的场景记忆犹新。
调研后,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等重要指示。(下转第六版)(上接第一版)
至此,习近平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随后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幕由此正式拉开,真正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08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武平林改创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代表时,对武平林改予以充分肯定。他说:“我在福建工作时就着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多年来,在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这项改革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青山变金山
近日,记者走进捷文村“我有青山”展览馆,一场气氛热烈的学习会正在此举行,捷文村村两委干部围坐在一起学习分享《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的心得体会。
“书中的记录很详细、很真实,正是有习近平同志的那次调研并一锤定音,我们的‘林改’才能顺利进行,也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作为“林改”亲历者,捷文村原党支部书记李永兴感慨不已。
开完学习会,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上山了。“今年我们扩种了300亩紫灵芝,眼看着马上就要开采了,要随时上山查看生长情况。”
作为全国林改第一村,捷文村村民早早尝到了种植紫灵芝的甜头。目前捷文村拥有全县最大的紫灵芝基地,全村种植紫灵芝5000多亩。
同时,捷文村还打造了富贵籽、百香果等7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还通过发展乡村游让村民增收。李财林说,如今的捷文村生态环境优美、百姓生活富裕。森林覆盖率由林改前的78%提高到84.2%;2021年村集体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600多元增加到2021年的28860元,分别比林改前增长了50倍和18倍,其中林业收入占46%。
林下种植紫灵芝,是武平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模式的一个缩影。2013年,武平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当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通过政策扶持、科技特派员技术指导,引导农民发展林花、林菌、林果等11种林下经济模式。
今年上半年,武平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58万亩,带动3.4万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产值21.14亿元。
林下种养快速发展,森林旅游也日趋火热。作为全省首个“中国天然氧吧”,武平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全县有“森林人家”107家。今年1—6月武平森林康养旅游接待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森林康养旅游总产值6.1亿元。
“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夏日阳光洒在捷文村口的石碑上,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对捷文村群众的勉励之语,格外醒目耀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眼下的武平,“绿色群山”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本报记者 张杰 戴敏 通讯员 钟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