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做好山水文章 打造生态新城
初夏的顺昌,万木葱茏,生机勃勃。顺昌县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曾进驻洋口开展“扩红筹饷”、建立苏维埃政权等革命活动。近年来,顺昌县在挖掘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的同时,在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上探索创新,守好生态家底,让老区焕发新貌。
顺昌全县林地面积249.4万亩,林业资源丰富。如何统筹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当地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以郑坊镇兴源村为例。有着1347人的兴源村紧挨着郑坊溪,生态环境优良,家家户户都曾靠着大片的绿色山林谋生。
“实行均山到户,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但林子分散经营,村民生态意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保护难度。而且我们村超过半数的村民在外从事小吃行业,因此存在山地抛荒问题。”兴源村党支部书记叶小华说。
2018年,顺昌县依托县国有林场搭建“森林生态银行”运营平台,打破了兴源村的尴尬境地。“我们村将主伐后的采伐基地交给县国有林场,采取‘保底收益,主伐分红’的模式开展合作运营。30年轮伐期内,县国有林场负责造林和管护,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提升。林木主伐后的净利润由村集体和国有林场按三七比例分红,仅此一项全村预期可增收41.8万元。”叶小华说。
作为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念好“山字经”的同时,顺昌县积极做强“水文章”。
走在顺昌余坊新城湿地公园的慢道上,几年前的沿岸荒滩、自建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道路、林立的高楼。
余坊新城位于富屯溪南岸,海拔仅120米。在过去,村子几乎年年都要面临水患灾害,水患成为村民的“心病”。“看着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一下被洪水冲没了,心里的难受滋味就别提了。”村民胡玉仓说,每一次洪水过后,不仅庄稼颗粒无收,农田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2015年,顺昌县将余坊新城的建设提上日程,针对沿岸水淹没区生态环境差、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按照“遵循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推进“柔性湿地护岸”建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里将生态保护修复与‘水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坚持水安为先,建设生态护岸。征迁后在保留沿岸原有水生植物的前提下,栽种耐水性较强的植物。同时为了兼顾社会效益,我们将传统挡墙退台近100米,建设湿地公园,为市民打造一个‘天然氧吧’。”曾经参与项目建设的顺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詹美美说。
“现在我们住上了电梯房,小区门口就是公园,新城配套的道路、学校、公园等基础设施都很好。”胡玉仓感慨地说。
如今,湿地公园成了顺昌当地最受欢迎的休闲打卡地。据统计,湿地公园日人流量达2万~3万人次,民生、经济效益双凸显。
本报记者 蒋丰蔓 通讯员 李钰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