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刺桐古城多名人 植树留史添美名

2022-03-11 18:23:36 来源:泉州晚报

明天就是植树节了。

说到植树,不由得让人想起泉州这座千年城市的别称——“刺桐城”,想起了泉州的市花——“刺桐花”,想起了“刺桐港”。可以说,刺桐树,走过了上千年,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而宋、元时期,泉州更以“刺桐城”之名闻名海内外。而这些,相传是缘于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泉州城郭、环城遍植刺桐树而得。

除了刺桐树,泉州还有不少树木与泉州名人相关,如开闽王王审知与南安雪峰寺下的柳杉,如蔡襄与洛阳桥边的松树,如朱熹与“小山丛竹书院”的竹林等。

本期《最闽南》,我们就一起来讲讲那些名人与树的故事,并借此倡导植树、倡导环保,倡导建设一个生态文明之城。

洛阳桥上的榕树 (吴嘉晓 摄)

留从效 遍植刺桐留美名

来自湖北的游客陈小姐因为看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特意来泉旅游。

刚踏上泉州,她就被北江滨公园一排排怒放的“刺桐花”震撼到了。“感觉宋代审美应当是淡雅的,而刺桐花却是如此的浓烈。站在树下,想象着当年,满城火红,该是何等的壮观!”

这种壮观,宋代泉州人吕造有诗云:“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

据《泉州府志》载,南唐保大年间,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时,为保境安民,规划拓建泉州城。在拓城建城的同时,在唐末盛行栽种刺桐树的基础上,再次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城遂称刺桐城。它的寓意是:红红火火、吉祥富贵。

老泉州人陈先生回忆道,十多年前,开元寺的刺桐树还有很多,寺庙内外有近百棵。大概2006年,发现寺内的刺桐树遭遇虫害,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抢救成功,到2008年前后,寺庙内的刺桐树陆续死亡并被移走,连古船陈列馆门口那棵300多年树龄的“刺桐王”也未能幸免。陈先生说,每逢刺桐花开的时候,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如红霞缠绕,非常壮观。

他向记者介绍了可以观赏刺桐花的地点:“刺桐路,泉州市区唯一一条以刺桐命名的道路,有一些刺桐树,但并不显眼,它们大多种植在人行道旁,有大有小。出刺桐路沿东湖街前行,经过东街,直到西街街口,泉州影剧院外,可看到一排刺桐树。在义全街拐向金山方向的路旁,也有几棵。江滨北路、丰海路也种了一些刺桐树。要观看成片的刺桐树得属公园最多,包括刺桐公园、东湖公园、西湖公园、滨海公园、芳草园、中山公园等。泉州晚报社《空中看泉州》拍摄的北滨江公园笋浯园,最近一段时间是花开期,很多市民都会前往赏花拍照。”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不管是余光中《洛阳桥》中的刺桐花,还是宋时作为廉访使到泉州的丁渭对刺桐的咏叹,都印证着刺桐树对这座千年古城的意义——美,而且独特。

蔡襄 百里植松摇清风

出了“海曲春深满郡霞”刺桐花海,则如何?依然是绿盖当头浓郁葱葱。这回的主角,是蔡襄种在洛阳桥的松树。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著作家和书法家,他在至和、嘉祐间(公元1054-1063年)两度出知泉州。治泉期间,美政甚多,最为突出的是倡建洛阳桥。建洛阳桥后,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形成了一条自福州至泉、漳,绵延南北的林荫大道。树木长成后,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庇护过往的客商,使得人们免受炎日曝晒之苦。深受感动的老百姓用歌谣感念这位造福一方的贤官:“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趁着春光,记者来到洛阳桥,试图找寻当初之印迹。

上个世纪90年代参与过洛阳桥保护修缮工作的刘振声从小生活在洛阳桥旁,对洛阳桥有着特殊的情感,每次上桥就像看望老朋友。

“蔡襄祠前面这条路在北宋时期就是一条官道,是否真的有种植700里松树不是很清楚,但现在还是有零星几棵。”记者看到,桥上游人如织。此时正值匮水期,桥两侧都是淤泥,小船散落于淤泥之上,直到桥中段才可见水。茂密的红树林在桥两侧的河岸边滩涂上延伸,郁郁葱葱,几与天相接。让人瞩目的是桥中亭边几棵巨大的古榕树,人们在亭中树下闲坐,好生热闹。再往桥北走,有蔡襄人身像雕塑,旁边步行道种有凤凰花、三角梅,也有松树。据学者研究,因为方言的原因,当年蔡襄种植的松树可能为榕树。不管历史如何,蔡襄对植树的热衷却已流传千古。

蔡襄除了倡导植树,他还研究怎么种树。《荔枝谱》《茶录》就是他的杰作。

《荔枝谱》里,他记载了泉州的荔枝。当时采用的多是一种“红盐”腌制手法——用盐梅卤泡扶桑花成红浆,再将荔枝放入浸泡后晒干。以鲜艳的扶桑花入泡,大约是为了保持荔枝外皮的红颜色。据说经此办法制成的荔枝酸中有甜,能保存三四年不坏。“荔枝制成干品后,水浮陆转,收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之属,莫不爱好。”

朱熹 建亭种竹显儒雅

在泉州,爱自然、爱树植树的名人,朱熹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泉州同安县主簿任上,就第一时间在县衙里栽下一株榔榆树,被后人誉为“群荚树”。而让泉州人津津乐道的“小山丛竹书院”的竹林,则留下了太多儒风文脉。“种竹建亭,讲学其中。”1000多年前,小山丛竹想必是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之雅所;1000多年后,修复后的“小山丛竹”绿植环绕,翠竹片片,可窥见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样的名人故事还有不少:泉州开元寺黄守恭之于古桑树、纯信大师之于菩提树,加之那满城的树木:芒果、三角梅、合欢、扶桑、凤凰木、龙眼、柳树、月季、木棉……无论是名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艳丽浓烈的还是青葱淡雅的,它们都将与这座古老的城市相互融合,相互映衬,开出更美的“城市之花”!(东南早报记者 张博)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