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古田县对菇棚进行“光伏+”创造性改造
10日,在古田县吉巷乡前垅村菇棚“光伏+”项目建设现场,一排排现代化菇棚甚为壮观,但眼前的大棚与传统食用菌大棚并不相同,成片太阳能光伏板在棚顶整齐排列,组成一个巨大的蓝色“保护伞”。“伞下”是一排排现代化猴头菇生产综合基地,项目通过“拆旧建新、菇光互补”模式,实现了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提升改造后的菇棚更方便菇农生产种植,产量与传统菇棚相比大大提高,光伏发电更是‘全年无休’,延伸了菇棚的产出效益,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前垅村党支部书记倪泽峰不无兴奋地说,村里采用“农户出地、企业建设、政府配套”模式,企业投资建设主体部分、地方政府负责配套设施、农户享有菇棚内部使用权、企业享受光伏发电收益、村集体享有土地租金收入、拆旧建新的农户免费入驻。目前,基地光伏装机3.16MW,种有猴头菇50万筒,实现了光能和土地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了菇农、村集体和光伏企业“三方增收共赢”。
古田县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商品化生产基地,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当地菇农建设的大量传统木质菇棚客观上占用了相当数量的土地,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大、难以监管等问题,还影响乡村面貌提升。近年来,古田县聚焦“双碳”目标,按照“先建后搬、即搬即拆、退菇还耕”的思路,大力推进传统食用菌菇棚改造,迄今已完成1万余间。去年起,古田县对菇棚进行“光伏+”创造性改造,推动食用菌“绿色能源+生态种植”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吉巷、杉洋2个菇棚“光伏+”项目试点区,并顺利投用。
在杉洋镇的试点区,当地在对传统菇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着力按照工业小微园区的思路对连片菇棚进一步完善配套,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了烘干、冷藏、分拣等车间,同时联结金融、保险和质量监测等社会化服务,在契合古田食用菌产业“县域工厂化”的特点和趋势的基础上,加快实现食用菌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和品牌化,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试点项目建成并顺利运营的基础上,古田加快推动菇棚“光伏+”项目在全县铺开,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统筹全县食用菌菇棚改造。截至目前,已启动对全县菇棚改造的潜力摸底和收储准备;完成宁古路沿线菇棚改造项目可研工作,计划布设8个基地,总投资达3.1亿元;成立了古田县翠屏湖新能源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全县包括光伏菇棚在内的各类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谋划食用菌菌包烘干等初加工环节清洁能源替代项目。
产业发展,生态先行。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县将不断探索深化菇棚“光伏+”模式,努力实现菇农主观上“好种菇”、经济上“种菇好”、结果上“种好菇”的局面,从而使特色食用菌产业“链”起富民兴村,当好山区绿色经济走廊引领者。 (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杨远帆 姚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