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德成学校:开展公益活动,弘扬和传承国学
书画教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初春的暖阳下,琅琅书声又在德成学校响起。这所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校园内处处可见国学元素:操场中央的孔子塑像庄严而肃穆,师生经过对其鞠躬行礼,教学楼墙面上写着孔子的《礼运大同篇》,师生见面也会相互鞠躬。
校长张腾万告诉记者,学校积极开设经典诗词诵读、书法、国画、太极、礼仪、茶艺、武术、围棋和象棋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国学成为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源泉,最终转化为优良品德和性格。
沉浸式研习国学
西昆村有800多人是孔氏后裔,有“江南孔裔第一村”的美名。据《孔氏家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迁居西昆村,此后子孙在此繁衍生息,建孔庙、办学堂,仁义亲尊、温良恭俭之风传承至今。
作为获教育部门审批的全日制初等教育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德成学校已经走过14个年头。从一间“私塾”开始,张腾万“孝亲尊师”的教育理念逐渐获得村民的认可,如今学校不仅有了教学楼、操场、宿舍,还有食堂和菜地。在做好义务教育教学的同时,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操。
“我们以日常沉浸式教学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张腾万说,学校不急于将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教导,每个孩子的认知、行为都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这正沿袭了古人注重的“童蒙养正”。
在德成学校,学生和老师都要学习国学。每天早上,由张腾万领学,老师们聚在办公室集中学习《论语》《礼记·学记》《大学》《中庸》《孟子》等,学生则在各自的教室里先自学20分钟,再由带班老师教学20分钟。早餐时间,师生们会在饭前吟诵《感恩词》。吟诵完毕,大家再有序打饭、夹菜,遵循“食不言”的传统默默吃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18年来到学校、现为教务主任的谢潇羽说,“大家共修共学,将国学经典落实到学习和生活实处,感觉很美妙。”学校里因国学经典而结缘的教师还有不少,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生根发芽。
身体力行促传承
在德成学校,有一间由福建省劳动模范邓昌朝开设的“劳模工作室”。这位助困助学模范多年来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契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开展献爱心等公益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也成为学校师生学习的对象。
自2015年成为德成学校的志愿者后,邓昌朝隔三岔五就会来一趟,有时是送旧报纸给学生们练字,有时是帮学校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这里,孩子们亲切称他为“邓爷爷”。在榜样人物身体力行的示范引领下,学校的国学教育进一步提升质量,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长大后反馈和回报社会”的理念,功课上比学赶超,生活中互相帮助。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为孩子们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西昆村村民孔牡丹说,她的三个孩子都在德成学校上学,这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性格,家长们在接送孩子以及参加亲子互学等活动中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受到国学的熏陶,村里邻里关系也都比较和睦。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人人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让国学文化真正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张腾万说,“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能有积善成德的精神,将传统国学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