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南平:激活朱子文化的生命力

2021-12-23 11:24:23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2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蒋丰蔓)“两岸同胞都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朱子文化是我们共通的精神财富。”日前,在南平市举办的第五届“朱子文化寻源之旅”中,台湾书院代表李雪香深有感触地说。此次活动共邀请了海峡两岸约50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会、实地参访朱子文化遗存等形式,感受朱子文化熏陶,共论新时代下朱子文化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朱子文化的生命力在大众中逐渐被唤起。《南平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后,朱子文化成为闽北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

重修朱子文化遗存

“政和是朱氏入闽第一站,云根书院的重建凝结了政和人民对朱子三代兴办教育、传播文化的功绩的怀念与崇敬。”在云根书院研究会名誉会长魏万能看来,重建修缮文化遗存,将更好传递朱子在闽北的故事。

云根书院由朱熹之父朱松始建,历史上曾多次损毁。2004年,政和县委、县政府成立云根书院筹建委员会时,其已经历六次重建,魏万能时任筹委会主任。“当时院址几乎是一片荒地,连路都没有,我们就从凿山开路做起,一步步把书院建设了起来。”魏万能告诉记者,书院的重建得到了各界有识之士的慷慨支持,民间资助达500多万元。

闽北朱子文化的物质遗存丰富,2014年以来,南平市投入专题调查经费30多万元,系统化梳理出辖区内140处朱子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县级文保单位52处,可谓“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也构成了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

今年初以来,南平市着力打造以考亭书院为中心,散布周边县市的书院为骨干的“中华书院大观园”,并以第44届世遗大会为契机建设武夷山五夫朱子特色小镇、朱子文化生态园等,谋划了5大类29项朱子文化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8.78亿元。

目前,通过创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落实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项工程的“一区五工程”,南平已建立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标志碑67处,占全市朱子文化遗存总数的97%;先后完成了考亭书院、武夷精舍、云根书院、朱文公庙、建瓯五经博士府、朱子社仓、朱熹墓等朱子遗迹重建修缮,形成了一条复现朱子生前足迹的“理学文化长廊”,为开展文化交流、研学旅游打下了良好基础。

阐发朱子文化精髓

近日,在一场名为“中国有约,遇见福建”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来自古巴的诗人Yasef Ananda在武夷精舍聆听了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陈国代教授的讲解。会后,Ananda由衷地感叹道:“朱子在千年以前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

近年来,武夷精舍对朱熹理学的原著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以展示,成为“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海峡两岸朱子之路研习营”等交流活动的参观地。此外,南平市推出《朱子之歌》大型文艺晚会,曾赴境外巡回演出,掀起“朱子热”。

“在朱子七十余年的人生中,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在闽北萌芽、发展、集大成,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一直作为世界性的学说存在。”陈国代告诉记者,朱子学研究中心坚持与国内外朱子研究机构交流协作,目前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8项,出版著作23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同时,中心参与编撰南平市主办的《朱子文化》期刊,已发行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30余万册,成为朱子学研究的重镇。

为赓续朱子文脉,南平不仅注重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还在传播方式创新上下足了功夫。如政和县引进“大话熹游”文创团队,塑造了朱子卡通IP,已制作动画短片50部,线上传播超3亿次,开发系列表情包和各类文创产品近70款。建阳一中团委建立“爱书者同盟”,引导中学生与校外辅导员“结对子”,定期分享经典阅读心得、开展研学旅游等,让朱子文化来到年轻人身边。

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

“在与朱子相关的活动中展现庄重的朱子礼仪,对大众是一种很直观的宣介。”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荣丽介绍说,“礼仪的程序规范以朱子《家礼》为蓝本,经过简化、改进、优化,重新整理出贴合当下时代需求的版本,推动朱子礼仪在当代落地与品牌化。”

“礼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朱子撰写《家礼》,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庞大的礼学体系,保留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在朱子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张荣丽说。

朱子礼仪传承流变至今,在闽北民间仍保留有许多风俗习惯。“由于年代久远,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地的风俗,没有统一规范的程序,不利于礼仪的传承。”张荣丽说。为解决这一问题,由朱子文化研究会发起,组织专家学者对如何复兴朱子礼仪进行探讨并整理出方案,已经开发出成年礼、敬师礼、婚礼、祭祀礼。目前,“朱子四礼”均已成功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非遗之后,“朱子四礼”如何传承发展?朱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南平一中语文教师范成忠认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社会生活土壤,要在新时代自然形成风气,需要不断地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多年来,范成忠指导南平当地汉服社团开展各类活动,让参与者穿着汉服体验朱子礼仪,把朱子家礼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与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生活仪式感相结合。此外,经过数年的努力,朱子成年礼和敬师礼已经在南平中小学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当地的特色校园活动。

统计显示,目前,南平共有朱子文化相关非遗线索73个,已争取到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98万元,其中10个项目先后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随着“朱子四礼”等非遗品牌的打响,传统文化逐渐走进了闽北寻常百姓家。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