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号 | 下载APP
关注公众号

罗源巽屿村:用活红色资源 讲好振兴故事

2021-12-22 19:58:02 来源:福州新闻网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在罗源县松山镇巽屿村发展罗源湾沿海地下党组织,红旗插遍周边山区与沿海;新中国成立后,巽屿村党组织发扬革命传统,领村民筑海堤、建垦区,带大家过上新生活。

这是一片美丽家园——走进巽屿村,涛声不绝,清风徐徐,每逢节假日,红色旅游胜地游人如织。

美景背后是巽屿村扎实提升村域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巽屿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发展”思路,以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用活红色资源,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红色基因 代代传承

巽屿村是连罗革命的中心区域和革命活动的基点村之一,英烈的事迹一直在这片热土上流传。村里的林顺和老人,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近日,他向记者娓娓道来那段往事。

1934年8月,工农红军闽东第十三独立团参谋长杨采衡率70名伤员在巽屿养伤,在村里成立红军医院,教村民读书认字,同时发展罗源湾沿海地下党组织。一时间,红旗插遍周边山区与沿海。

1934年秋,国民党进攻闽东苏区,为掩护杨采衡等人突围,巽屿村苏区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巽屿村100多间房子被烧毁,被打死打伤的红军战士和苏区干部群众有120多人。

先烈的奉献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让巽屿人更加感念红色历史,努力讲好红色故事。

去年,巽屿村在村里的山顶建设了红色主题公园,修建了纪念碑和“思红亭”,周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村里计划将红军医院旧址改建为革命纪念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宣传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沧海桑田 村庄巨变

巽屿人一直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建设家园。1968年,巽屿村参与巽北围垦,筑成巽北海堤,建成“团结塘”,村貌有了初步改变。1981年,罗源县发起松山围垦工程,巽屿村村民与全县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建成了松山垦区。

彼时沧海,此时桑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巽屿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红色主题公园远眺,霓虹闪烁的罗源湾滨海新城和车流不息的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罗源段尽收眼底,镇内景色一览无余。

沿着水闸堤坝往前走数百米,就可看到与巽屿村毗邻的网红景点——北山红树林。迷人的滩涂风光、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每逢节假日,巽屿都会迎来一车车赏海景、吃海鲜的游客。此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红色革命旧址还引来众多摄影爱好者采风。

如今,勤劳勇敢的巽屿人发挥出吃苦耐劳的精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去公厕里的污水都直排到水沟里,路上乱堆放着海蛎壳和生活垃圾,现在垃圾和污水都被科学处置。”巽屿村党支部书记林灿说,去年村里投资400多万元,修建农村污水处理站,同时完成综合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站修建、道路硬化、广场建设等,环境变好了,住得舒服了,村民幸福感大幅提升。

修复生态 耕海致富

18日早上9点,罗源湾海面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在巽屿村尾厝水闸处,趁着天气晴好,村民林知宝已收拾好工具,准备乘渔船出海捕捞。说话间,有的村民正在穿戴出海装备,有的则上岸将捕捞到的渔获直接卖给收购商。

巽屿村七分为海,三分为山,秉承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跟林知宝一样,村里三分之一的村民以讨小海为生。“一般晚上12点退潮出海,在船上不断拉网、放网,到了早上八九点返航,有时要忙到中午12点。”林知宝说。

除了日常出海捕捞,村民还通过养殖海蛎等增加收入。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有三四万元收入。

近年来,为了遏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侵占滩涂,巽屿村种植600多亩红树林,沿海水质变清的同时,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渔业效益也逐年变好。“村里对滩涂进行治理,养殖环境也变好了许多,对我们讨小海有很大帮助。”林知宝说。

福州日报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肖丹 林荣亮

+1
您的观点仅代表您本人,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登录并发表
所有评论
海峡城市网 hxcsw.com Copyright © 201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闽ICP备15016526号-2 联系邮箱:1102859911@qq.com 联系电话:400 186 0591
免责声明:海峡城市网不承担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请与内容提供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