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工业遗产绽放光彩 再现船政印记弘扬船政精神
155年前,马江之畔崛起了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肩负“富国强兵”重任。155年后的今天,在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内,修缮完成的铁胁厂、综合仓库、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甲居课保障组等工业遗址,再现了清末至今不同时期的“船政印记”,诉说着昔日荣光,进一步弘扬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
修旧如旧
百年铁胁厂重焕新生
走进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别致的玻璃房。透过外围玻璃,内部有百余年历史的钢铁构架清晰可见。钢铁构架锈迹斑斑,结构之间多以铆钉相连。这栋建筑便是修复后的铁胁厂。
“清末还没有焊接工艺,都用铆钉连接,多数钢铁结构都是当时留下来的。由于这个片区地处沿江地带,潮湿的气候导致不少钢铁构件锈蚀。”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为了最大程度留住历史记忆,修复时在钢铁构架外筑起玻璃房,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不影响文物辨识,就连上面的铁锈也被原汁原味地保留。
铁胁厂是船政历史上重要的生产车间,原是木结构的打铁车间。187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建造当时各国盛行的铁木合构轮船,即“铁胁船”,便将打铁车间改造为铁胁厂。后来铁胁厂专门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1898年,铁胁厂改建为钢铁构架厂房,后经抗日战争,仅留存下一处钢铁构架。而后马尾造船厂将此作为铸造车间。2020年12月,铁胁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修复后的铁胁厂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呈现了历史记忆。建筑外围玻璃幕墙以时间轴为设计理念,屋顶和外立面以渐变的形式,展示建筑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诞生“甲型一号”
见证我国航空工业起步
铁胁厂不仅见证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就是在此诞生。
记者看到,铁胁厂有一栋简易的钢铁构架厂房,厂房内陈列着“甲型一号”的1∶1复原模型。在它西侧的广场上,再现了飞机下水的轨道。
“甲型一号”是拖进式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机身采用福建本省出产的杉木、樟木等木材,飞机动力源自寇蒂斯OX-5型发动机,机体与机翼用钢绳拉紧,全机亚麻布蒙皮。其主要指标和飞行性能均达到当时世界水平。
陈悦介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在军事上的使用价值开始显现。当时的中国海军将发展军用航空作为加强海军战力的捷径。1917年底,在马尾创设“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育航空工程人才。翌年,福州船政局下附设飞机制造工程处,组建了我国第一家飞机研制机构,后改名为马江海军制造飞机处。1919年8月造出“甲型一号”,我国航空工业由此起步。
活化遗存
打造船政书局
铁胁厂记录了清末至今的“船政印记”,其余的4栋建筑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马尾造船厂造船业的发展。机修车间和机装课仓库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综合仓库和甲居课保障组建于21世纪。
在守住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过程中,马尾区还注重对船政老建筑的活化利用,让船政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今年6月,马尾区联合阳光学院打造的船政书局,在机装课仓库内正式揭牌。文艺范、小清新的书局深受游客和年轻人喜爱。
记者看到,依托老建筑打造的船政书局极具工业风、文艺范。在内部装饰上,造船零件、船舶老物件、船政人物和景点油画等船政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仿佛带人穿越时光,感受百年船政历史。
阳光学院校长乔海曙介绍,书局集主题书店、功能书吧、学术场所、研学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多种功能。今后,书局将通过定期举办各类船政研学、研讨会、学术交流、文创作品大赛等活动,创新传播方式,让船政文化“活”起来,同时培养相关人才。
马尾区有关负责人说,马尾区将“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的建设分为船政博物馆、船政衙门片区、船厂车间片区、活态保护区等十大片区,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新格局。目前,从船政格致园到马尾造船厂老建筑,再到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船政古街、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昭忠祠、罗星塔公园等,船政旅游进一步“串点连线成片”。
福州晚报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王晓霞/文 记者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