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两岸的新平潭人 台青许桂荣的福建故事
许桂荣在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为台湾游客讲解。(受访者供图)
近日,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综合部内,一摞新版《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制度汇编》陆续发放到员工们手中。“这本制度汇编是在研究院统一安排下,历经两个版本,近两年内数易其稿才完成的。”作为编制工作负责人之一,许桂荣内心成就感满满。
“与平潭的缘分,就像命中注定。”从最初的平潭调研,向世界推介平潭,再到定居平潭、融入平潭,许桂荣已经成为一个新平潭人。
一次学术邂逅
2012年,许桂荣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比较法学,他的博士生导师柳经纬来自福建寿宁。从导师的口中,他第一次听说平潭。“那时我才知道,平潭距台湾本岛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地方。”
许桂荣第一次踏上平潭岛,是2014年的夏天,他受邀来平潭参加两岸法学论坛。乘坐“海峡号”高速客滚轮从台北港出发,前往平潭澳前码头。“当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海上行舟如履平地,那个感觉真的很棒!”
在岚岛参加活动时,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让他对平潭产生了浓厚兴趣。回校后,许桂荣将自己的论文选题定为“以两岸视野探讨平潭综合实验区法制建设问题”,希望通过梳理两岸政策、历史的变化,构想两岸共建机制。半年后,许桂荣再次来到平潭,做论文实地研究与收尾工作:“我走访了当地的免税市场、台湾小镇、台湾创业园等台胞聚集地,与台胞和本地居民交流座谈,发现台湾元素正在这里不断聚集,台岚两地的共同生活圈也在快速形成。”其间,他与平潭居民同吃同住、拉家常,品地道“平潭味”。这样的亲切感让他至今难忘:“就像在台湾家里一样,你看两岸一家亲说的就是我们。”
2016年1月,《两岸视野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在台湾正式出版。机缘巧合下,许桂荣受邀到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参访演讲,在国际上介绍平潭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但他对平潭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他说:“亲身体验平潭的好政策,才能让自己为平潭的发声更有底气。”同年9月,许桂荣在平潭创立公司,开启岚岛创业生活。
一方创业沃土
在平潭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入口,一座帆船样式的巨型雕塑巍然耸立。“这座雕塑展现的正是数千年前,南岛语族乘船顺着季风和洋流,从福建东南沿海到达台湾等地的生动场景。”许桂荣介绍。
2019年,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成立。次年1月,许桂荣受聘来到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担任副院长。除了为刚刚成立不久的研究院建章立制,他还负责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的讲解工作。
“现在我们正站在基地的史前遗址之一——龟山遗址的上面,距今6500年至5000年前,南岛语族可能生活过的地方。”许桂荣一边走,一边将土层中蕴含的考古密码娓娓道来。在他看来,每一个文化层就像书的一页,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就像在翻阅一本无字的地书,层层翻页,由远及近向我们倾诉着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每一个陶片都是时间留下的碎片,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标本。“每次注视遗址,仿佛都是一次穿越古今的对话。”
在研究院的工作让他了解到,台湾的少数民族都是南岛语族后人。“6000多年前,南岛语族祖先乘坐无动力帆船,从福建东南沿海漂洋过海移居台湾。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京台高速和京台铁路贯通台湾,台胞们可以直接坐高铁或自己开车回到台湾。”
一段岚岛情缘
走遍平潭的大小村落,拍下优美独特的岚岛风光……业余时间,许桂荣喜欢和朋友一起在平潭四处走访,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平潭随处可见的石头厝,是许桂荣眼中独特的文化标识。漫步在错落有致、颇有年代感的石头厝群中,迎面海风吹拂,常令他心旷神怡。“平潭有一首民谣这么唱: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些石头厝保留着平潭原生态景致和最古朴的民俗气息,它不仅是风情独特的海岛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战天斗地的生存智慧。”许桂荣不禁感叹。
平潭的蓝天、碧海、白色沙滩,也是许桂荣的最爱。“我在台湾从小学游泳,练游泳,有救生教练证,所以非常热爱大海。定居平潭后,我习惯每周游泳一次。每到晴天时,我几乎都会自驾到海边游泳。”2017年,许桂荣参加了“泳动平潭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在比赛中结识了许多同样热爱游泳的朋友。后来,他担任平潭游泳协会副会长,参加了2020年的全省海上安全救援救护综合演练。在许桂荣看来,游泳救生的演练可以让游客对平潭的水域安全更放心。
2020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正式开通,这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铁路。看着平潭岛进入高铁时代,国际旅游岛、两岸共同家园建设热火朝天,许桂荣不禁想起自己创业伊始写的一副对联,“平地高楼足下登,潭人跬步上君峰”。“君峰,是我对平潭最高峰君山的别称,我希望自己的事业也能像平潭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样,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