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拓宽服务平台 激活优秀文化生命力
漳州积极拓宽服务平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激活优秀文化的生命力,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
文化惠民 给幸福加码
“送”文化、“种”文化、“兴”文化。今年来,漳州着力挖掘优秀闽南传统文化,拓宽服务平台,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让更多的百姓得到文化滋养,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看·传承之美 文化展演“满堂红”
“周末休闲哪里去,到漳州古城听戏去!”每周与三五“票友”相约到古城看剧听戏,是市民林宇氻最开心的事。
铿锵的锣鼓、婉转的唱腔,台上表演惟妙惟肖、剧情跌宕起伏,台下的观众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掌声雷动、大声叫好。
芗剧现代戏《李林》《谷文昌》、锦歌《红军进漳颂》、木偶戏《大名府》……一出出优秀的芗剧和木偶作品每周轮番上演,既让像林宇氻一样的戏迷过足了“戏瘾”,又让更多市民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古城看戏”只是漳州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的小小缩影。今年来,漳州市通过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参与度,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公共文化的主体:
以“漳州大文化”为主题,漳州市创新开展闽南文化圩日活动,融合了“非遗”“闽南文化”“传统民俗”“国学”“漳州现代社区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每月一至两场“百姓赴圩”的常态化文化集市,为公众提供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娱乐交融的多元化漳州文化展示平台;
依托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市布袋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两大专业班底,每周末漳州古城木偶表演馆都会敲响公益演出锣鼓,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7个国有专业剧团积极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开展公益演出,今年至今已公益展演逾300场,真正实现“文化送到家”;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漳州市积极举办了“童心向党·传唱闽南红色童谣”优秀节目展演、“绿水青山 红色印记”漳州市红色旅游主题系列活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活动,让优秀文化“活”起来、兴起来;
还有一批批漳州籍本土艺术家深入山区、海岛、革命老区及困难村镇,开展“新时代新风采”等文艺巡演活动,惠及群众近万人,引发了热烈反响。
为更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今年漳州市还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共诞生了《李林》《闹海新传》《乌山魂》《一代相国蔡新》《乌山情缘》等一批芗剧、潮剧、木偶新剧目。其中,芗剧现代戏《李林》荣获2021年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新创作的锦歌《红军进漳颂》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曲艺作品展演,《女儿魂·李林》入选东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梦回天一》入选第六届“南山杯”展演,漳州古城和漳州闽南水乡更是入选2021年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
一个个荣誉的纷至沓来,不仅推动漳州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文化展演“满堂红”,更让漳州多了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融·振兴之韵 文化互动“满园春”
文化是一种双向的力量。“种”下去的力和“长”出来的力,相生相长。
播撒出去的文化“种”进了城乡百姓的心田。数据为证——在今年里,1万余场次公益文艺演出、16074场公益放映,258余万册图书,4560余场讲座和展览,1380余场文化走亲活动,在龙江大地“希望的田野”里扎下了根。
在各方合力施肥、浇水和培育下,深埋于乡间土壤的文化种子逐渐发芽、抽穗、开花,群众积蓄已久的文化创造热情也被激活了:
——利用文化馆、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公园等场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自发性文化互动如火如荼;
——以文艺赛事推动作品创作,“百姓大舞台”上的小品会演、诗歌大赛等活动热火朝天;
——“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家风家训”“文化讲堂”等系列活动,激发出文化内在活力,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各项活动的主角……
载歌载舞中,满是对真善美的渴望。
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漳州市陆续推出“红色小课堂”“童心向党·党的故事我来说”“小小讲解员”“红色图书我来读”“红色研学”“线上儿童绘画大赛”等特色互动社教及专题讲座、流展进校园等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缅怀祭扫、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和重温誓词、成人仪式等主题教育。在24场、超30万人次参与的互动活动中,一位位声情并茂的小小解说员走了出来,一幅幅创意十足的画作亮了出来,一句句铿锵的誓言化为了一个个优秀吸睛的文化成果。《战旗猎猎永飘扬——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历史陈列展》更是入选2021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建党百年精品展项目”,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眼”向基层,“面”朝群众,在漳州市文化惠民的道路上,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老百姓始终在参与着、体验着、幸福着。
育·工匠之魂 文化人才“满庭芳”
西面圆山,坐拥“红砖大厝燕尾脊”的漳州艺术馆,是漳州的文化地标之一。
这座艺术殿堂,今年频频推出高水平的免费艺术大展,特别是今年6月举行的“奋进新时代 建设新漳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一个月内共接待参观团体200余个近100批次,参观人数累计近万人次,让观众大呼过瘾。
不仅这一座艺术馆,大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广场,小到社区文化中心、书报亭、阅读屏,一座座“文化灯塔”,树立在龙江大地,不断加快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持续创新的服务功能和模式,推动着漳州市文化场馆的规范化、品牌化、常态化、服务均等化,让“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
随着市博物馆、市艺术馆、市非遗综合展示馆、漳州灯谜展示馆、漳州木偶展示馆、漳州木偶表演馆等一大批文化展览展示展演设施相继建成并投用,群众不仅可以免费参观和互动,还可以免费接受艺术培训,今年接待参观人数达50多万人次。
“特别是市艺术馆今年还开设中国舞免费培训课,我女儿终于可以一圆舞蹈梦!”市民黄洁云兴奋地告诉记者。因为老师教学认真、场馆环境又好,女儿进步神速。“看到她学得这么开心,我也感到非常幸福。”黄洁云说。
除了中国舞,市艺术馆今年还开设了拉丁舞、布袋木偶、钢琴、古筝、舞蹈等33个免费培训课程,参加培训艺术爱好者和学生近2000人,成了市民接受艺术熏陶的好去处。疫情期间,场馆推出的线上“群艺空间”公益课程,更是场场爆满,同时在线人数上万人。
“漳州还在全省率先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00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市文旅局局长告诉记者,群众可以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读书、看报、表演、健身,不仅有利于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增进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精心建设的过程,是全民参与的过程,更是共育共享的过程。
剪纸、锦歌、木偶头雕刻、棉花画等众多非遗小课堂,走出了5000多名小小非遗传承人;
每年投入的上千万元补助资金,带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持续升温;
“我嘉华安”首届校地微电影音乐文化旅游节项目,助推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歌者走出大山、“跳圈”发展;
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系列培训、文化志愿者人员培训、公共图书馆馆长培训班、文化馆馆长培训班等示范性培训班,为全市输送了22万余人次文艺骨干……
文化惠民,给幸福加码。如今,行走在漳州城乡大地,处处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百姓正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携手加快推进“文化振兴”。(闽南日报记者 蔡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