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两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厦门日报讯 (记者 吴君宁 佘峥 通讯员 夏达)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昨日揭晓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厦门有2项科研成果获奖。
厦门大学夏海平课题组“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厦企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厦门大学夏海平课题组
“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
建立“碳龙化学”
开辟全新领域
厦大昨天对外发布消息说,“碳链与金属的螯合化学”主要完成人夏海平、张弘、朱军、朱从青、王铜道参加了昨天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也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连续三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校方介绍,夏海平教授团队专注于碳-金属键构筑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碳-金属键的形成是金属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也是金属参与各种有机化学反应的关键步骤。
厦大科技处提供的资料显示,夏海平团队创造性地使用了共轭碳链螯合金属,不断挑战在金属的赤道平面上构筑碳-金属键数量的极限、挑战卡拜碳的键角纪录、突破Hückel规则,揭示了“芳香性突变”,证实了半个多世纪前Craig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理论推测。
这个项目的早期成果“过渡金属导致物质从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变”曾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芳香性是芳香化学的基石。芳香性物质从日常生活到高科技领域均应用广泛。而反芳香性物种因极不稳定,已成功分离的极少。实现物质从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转变,是一个有待突破的重要科学难题。夏海平团队通过在反芳香环内嵌入金属的方法,首次合成并分离出全新芳香性物质金属杂戊搭炔。该化合物挑战化学键极限,分子内含有小于130°的卡拜键角,过渡金属导致物质从反芳香性到芳香性的突变,两者均为颠覆传统概念的突破。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夏海平团队经过多年积累与完善,建立并命名了“碳龙化学”(Carbolong Chemistry),其中“long”取自于“龙”的汉语拼音,此间评论认为,将该化学命名为“Carbolong Chemistry”是希望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点留下华人的印迹。
与此同时,多个碳龙化学相关的词条及其代表性分子结构被国际经典教科书《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收录,这标志国际同行对该化学的认可;已有6种“碳龙试剂”进入百灵威试剂目录销售,开辟了全新领域,对金属有机化学、配位化学、芳香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般认为,碳龙配合物兼具制备容易、高稳定性、性能独特等优点,为其后续在光能利用、生物医学等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譬如说,肿瘤的光热治疗。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项目
海岛特种电源
实现批量投产
大功率高可靠电源系统是岛礁、港口等特殊负荷快速供电的关键装备。厦企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大学等6家单位联合完成的“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项目,历经近十年刻苦攻关,基本突破了高过载电能同步变换、恶劣环境高可靠供电等核心技术,成功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岛/岸基大功率高可靠电源装备,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项目产品已经批量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海岛/岸基高过载大功率电源系统”实现批量投产,并形成“10kW~1MW系列化海岛特种电源产品”,成功应用于海岛、港口、码头,船厂、船舶岸电,以及某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助力国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