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力争2026年GDP突破1.75万亿元
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泉州人民会堂开幕。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东南网10月9日讯(本网记者 谢玉妹)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泉州人民会堂开幕。
大会听取了中共泉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报告,并分别书面审议了《中共泉州市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全市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报告》。
王永礼同志作报告。报告简要回顾了泉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并谋划未来五年泉州发展新蓝图。
过去五年:
“晋江经验”引领泉州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上,2020年,泉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159亿元,连续22年居全省首位;新增4个千亿产业集群,传统、高新、重化产业渐成格局;引进18家大院大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五年翻两番,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年贸易额超千亿元。
城市建设上,泉州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8.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特色农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民生上,超七成五地方财力投入民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1万个、中小学学位16万个、医疗机构床位1.4万张、养老床位2.1万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608个,惠及11.8万户。
民主法治上,出台7部实体性法规和1部法规性决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未来五年:
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
未来五年,泉州将围绕“建成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元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缩小到2.0以内。
关键词:海丝名城
顺应“一湾两江四岸”山水格局,建设常住人口超500万、建成面积超5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60平方公里以上。
建设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谋划建设临空临港高新产业集聚区;建设石油、粮食、石材等大宗商品仓配交易基地。
完成白濑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构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的泉台海空直航方式。
围绕22处遗产点及关联环境颁布法规,让“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成为靓丽名片;树立慢城理念;系统开展城市营销,生动再现历史场景,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
关键词:智造强市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施“四个倍增”科技赋能计划,持续努力3-4年,实现高端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研发投入翻番。力争到2026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高层次人才团队突破120个;实现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
力争到202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全覆盖、生产线改造达70%;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0%。力争到2026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5家以上。
重点壮大“二一 一”产业链群,即打造“石化—纺织服装”两万亿级的产业链群、“建材—家居”万亿级的产业链群、“机械—电子”万亿级的产业链群。
深化“晋江经验”改革实践,实施营商环境“1+17”优化提升行动;推进上市“育苗成林”,力争每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
关键词:品质泉州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市建设布局;推行“亩均效益”改革,促进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拓展“海上泉州”发展空间;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共同守护“两江一带”,5年内确保两江流域国省控断面Ⅰ-Ⅱ水质比例达100%;强化江海协同,打造最美海岸线,5年内,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0%以上。
构建“369交通圈生活圈产业圈”,加快实现中心市区30分钟通勤、中心市区至市辖县域60分钟速达、中心市区至省内各地市90分钟通达;建设“公交都市”启动R1线建设,争取地铁系统获批,逐步形成大中运量为主导的公交体系;加速形成“一小时城市圈”。
实施乡村建设“1+6+2”系列行动,力争到2026年“五好”乡镇比重超六成;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所有老旧小区改造。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所以上,新建20个学前教育集团,力争到2026年,所有县市区学前教育优质覆盖率达45%以上、公办率达50%以上。
建设健康泉州,建好上海六院福建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建30-40个重点专科;建设一批社区医院;打造15分钟健身圈。
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26年先进基层党组织超八成;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