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画中寻“福州印迹”
福州新闻网9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管澍 文/摄)一座小小的社庙珍藏着41幅清末古画,其中除了精美的神像画,还有4幅画作疑似反映了福州的商业和市井百态,堪称“清末福州版清明上河图”。福州晚报对此报道后,引发关注和热议。
专家发现“海丝元素”
14日上午,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等专家学者前往“慈悲吉祥社准提堂”鉴赏古画。
“寺庙道观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准提堂里的神像画系统庞大、完整,历经百年依然保存较为良好。”张振玉说,这些古画将原本多存在于文献里的道教人物通过画像,系统、立体、生动地呈现出来,人物表情丰富,姿态万千。
在4幅描绘三十六行商业风俗的古画里,张振玉发现了画中的许多海丝元素。“丝制品、茶行、洋人、西方舶来品……这些都从侧面记录了清末福州重要的商贸发展状况。”张振玉说。
此外,这些古画的保存条件和安保设施也牵动着在场文博专家的心。文史研究者王勇坚表示,这些古画年代久远,由于画的背面没有定期上蜡,在展示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破损,急需抢救修复。
市民寻找“福州印迹”
三十六行商业风俗画中有大量的文字信息,但并没有直接出现“福州”字眼,一些专家从画中细节认为画中场景源自旧时的福州。为了佐证专家观点,不少市民也仔细研究起画作,努力寻找画中的“福州印迹”。
画中有消失已久的“定时先生(过去福州民间用时辰来算卦的行当)”!“中前街”是不是代指“中亭街”?“右后街”是不是代指“南后街”……市民踊跃向记者分享他们在画中的发现。
市民张毅夫告诉记者,画中一些细节能够配出人物原型。比如,一家豆腐铺挂着“江祠”的门牌,旁边墙上写着“江祠大宝号,杏邨江春霖”。据查证,清光绪年间,确有江春霖其人,他是福建莆田人,曾担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为什么豆腐铺会挂江春霖名号?张毅夫说:“民间有清末北京著名饭店广和居名菜‘江豆腐’来源于江春霖的说法。”
“在有利号鱼铺前有个高鼻梁、深眼窝、留着两撇小胡子、穿着一身黑褂、戴着一顶小礼帽的洋人,这很可能是五口通商之后来福州的传教士。”民俗研究者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