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乡村治理中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延续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漳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掘植根于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满足乡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文化活动成为乡村治理切入口
连日来,朗朗童声诵读回荡在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国学班。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带领下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国学班自创立以来,不定期开课,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着眼于营造家庭亲子阅读氛围,塑造向上向善良好家风,打造书香家庭、文明家庭。
而在龙海区东泗乡松岭村,夕阳西下,晚霞斑斓,农民满载而归……如此精美的画卷就呈现在普通农户家的白墙上。松岭村党支部书记苏两明说,松岭村一度是“脏乱差”的落后村落,后来想通过3D墙绘转型。村集体收入有限,邀请专家来创作费用太高。村里“另辟蹊径”,与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系建立校地共建关系。村里提供创作平台及原料、食宿,让学生现场作画,并开展“山沟沟里的奇异村墙”3D创意墙画征集活动。最终,在松岭村2400平方米的墙面上,40多幅3D墙绘反映了传统农耕、古早生活、风俗活动等。以村民“十不”卫生守则为例,村内墙画还紧扣美丽乡村建设主题,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
“现在一到周末,村子里游客就多了起来。夜幕降临时,村民们还会跳起欢乐的广场舞。”苏两明说,以前见面就谈谁跟谁有矛盾的事情,现在都不说了,大家聚到一起就讨论怎样把舞跳好。
“漳州各地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市场运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当代新兴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乡村善治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漳州市委乡村振兴办副主任林德泓表示,戏剧、国学班、墙绘等活动,传递着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村民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乡村社会关系。
“村TV”开创乡村治理新模式
“村TV”是啥?东山县西埔镇石埔村的村民们回答:“这是我们乡村治理的法宝。”
“我们用‘短视频+村务公开+服务群众’探路,用‘村TV’链接群众、服务群众,传递村委会的声音。”石埔村党总支书记王鸿生说,“村TV”是村里自办的“电视台”,平时,村里依托它播放宣传片,公开党务村务信息。村委在微信群中征集民意,按照村民的意见,整理出“心愿指数”。村里网格化视频监控也通过“村TV”对村民开放。村民人人充当治安监控员,探索实现乡村治理的“扁平化”。
让村民们啧啧称赞的,还有“村民夜话”。
“入户走访时,村民态度谨慎,很难拉近距离。”王鸿生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村里每周三、周日晚上8:00—10:30在村部开展“村民夜话”活动,把话筒交给群众。村干部分成两个班组轮流参加活动。对于民意,村干部不仅要听下来、记下来,更要去落实和解决。通过开展“村民夜话”,村民们还学习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移风易俗、养老保险征缴、垃圾分类、改厕、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识,让“天线”接上“地气”,既推动了工作又融洽了感情。
“‘村TV’将村务决策全程搬上电视,让村民人人享受到主人翁的权利,实现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与群众监督三者的有效融合,开创了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林德泓表示, 如何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既是乡村治理的难点,也是乡村治理的重点。通过“村TV”、直播等现代社交手段将村民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主体。文化不仅为乡村治理提供价值观念方面的智力支持,也提供具体的治理手段。
传统文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我们有现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即省级非遗‘三公下水操’和‘元宵点灯’。”长泰区岩溪镇珪后村党委书记叶生勇介绍,村里通过举行“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动,以此纪念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宋末三杰”,并激发后辈子孙尊祖爱国之情。
珪塘叶氏家庙的“元宵点灯”的风俗也与众不同。首先,生男生女都进家庙点灯,破除男尊女卑陋习。其次,凡考上中专、大学,不论男女,均可在元宵节前来祠堂点灯庆贺,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另外,村里年年评选“孝子”“孝媳”和“五好家庭”户,在祖厝内张榜公布,还制成牌匾敲锣打鼓送上门,像古时候为中举者报捷一般。“通过这些活动,族人乡亲‘见贤思齐’,把公认的先贤大德引为楷模。村民自治更有活力。”叶生勇说。
在南靖县南坑镇南高村的乡贤文化馆,馆内陈列展示着南高村的乡土文化、家风家训和乡贤风采等内容,图文并茂,催人奋进,彰显了乡村文化风采。“本村外出乡贤众多,在村两委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乡贤议事会,激发乡贤在乡村善治中的积极力量,挖掘乡贤文化,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南高村村主任张燕珠说。
“在漳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发展和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焱表示,在乡村熟人社会中,传统道德与乡规民俗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约定俗成的普遍社会行为准则,往往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群众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乡村的一整套社会关系、文化形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结构等被引入到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来,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