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合作,共同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侧记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东南网8月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促进文明交流互鉴。7月3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胜利闭幕。
本届世遗大会,习近平主席亲致贺信,深刻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这与习近平主席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一脉相承,为我们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闭幕式上,大会总结片展示了大会一幕幕精彩和温情的瞬间:会议代表的精彩发言,嘉宾考察时的细致询问,会务服务的周到用心,各驻华大使、中外嘉宾送上的祝福……这场来之不易的大会,记录了人类共同守护文明成果的拳拳之心,也留下了畅享文明未来的美好图景。
本届大会吸引了57个国家的外交官员和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大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世界遗产领域各项工作加速恢复的重要标志;大会确立并使用的一系列在线审议操作规范,为后疫情阶段世界遗产工作提供了重要参照;大会通过的《福州宣言》,成为世界遗产大会取得的又一里程碑成果,书写了全世界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守护人类文明成果的美好篇章。
“虽然只能相聚云端,但我们仍可通过屏幕分享缔约国成功的喜悦。”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田学军表示,“本次大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的影响,重视加强世界遗产能力建设,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家关于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需求。大会增强了世界遗产申报的前瞻性和规划性,同时,缔约国普遍关心的世界遗产申报程序改革、世界遗产基金的使用以及国际援助的实施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我们正为推动世界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这是一次“加长版”的会议,大会审议2020年和2021年两个年度的世界遗产项目,包括45项《世界遗产名录》待审项目和258项世界遗产保护状态报告,相当于往届大会双倍工作量。大会为世界遗产大家庭新增了34个成员。其中,意大利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9个;德国总数达到50个,成为意大利和中国后,第三个加入世界遗产“50俱乐部”的国家;非洲国家申报的2个项目,都通过审议、列入名录。
作为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再添一处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6项,包括38项文化遗产、14项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遗产。我国提交的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边界微调的方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湖北神农架”的一部分。
这也是一次特殊的会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严重挑战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全球78%的世界遗产因疫情关闭,遗产地旅游人数骤降甚至被关停,维护和修复工作进度被推迟。大会在世界遗产大会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以线上会议为主的方式召开。代表们通过大屏幕与世界各地参会者进行交流,集思广益,提出应对未来挑战、促进实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战略目标及世界遗产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和新倡议。
从2004年的苏州,到2021年的福州。17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扑面而来。这一次,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出强音。
中国是世界遗产保护的自觉践行者,也是世界遗产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作为本届大会的东道主,福建向全球展示了八闽文化的绚烂多姿。大会突出“数字世遗”“人文世遗”“绿色世遗”,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福建元素”和“福州印记”。
世界遗产的保护依靠人民,世界遗产的利用造福人民。携手合作,共担责任,才能共克时艰。
勇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本届遗产大会,必将在世界遗产大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