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终圆梦 国家文物局解读泉州申遗成功四大原因
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泉州20年申遗路画上了句号。7月26日,国家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泉州项目申遗成功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
成功原因一:泉州遗产项目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在会上介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包含一系列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古迹、遗址,反映了古代海洋贸易相关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空间结构,以及关键的制度、社会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促进了宋元时期崛起、发展的泉州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为10至14世纪亚洲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泉州文兴码头。陈起拓 摄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我国对外商业贸易、人员交往的重要窗口,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了多元文化在泉州和谐共存,并借助海洋商贸的繁荣发展,以平等互信、对话交流的姿态,推动我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学典籍和哲学思想等传播到海外,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滋养。
成功原因二:专业主导 推动突出普遍价值阐释
此次申遗是补报项目。闫亚林在发布会上进一步解释,2018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泉州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合作,对项目原定位作出重大调整,包括项目更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新梳理申报点组合逻辑,提炼突出普遍价值,提出以宋元时期我国海洋商贸重要历史为对象的全新主题。
泉州市舶司遗址。王俊 摄
与此同时,项目新增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6处申报点。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福建博物院开展市舶司、南外宗正司、德化窑、安溪冶铁遗址考古发掘和古城历史研究,为调整后的申报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闫亚林认为,以发掘研究为基础的高水平专业工作,合理调整项目定位和价值阐释,并与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交流合作,最终确保“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也为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经验。
成功原因三:科学保护 延续古城历史文脉
据介绍,20世纪80年代初,福建省、泉州市党委政府就开始保护古城风貌,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手段,延续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树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典范。
闫亚林认为,泉州坚持保护为主、价值优先的科学理念,落实“遗产申报是手段,保护传承是目的”的总体思路,按照最小干预等原则,实施了一批保护展示项目,妥善保护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
东段镇风塔及雨亭。郑文桂 摄
泉州市推进历史考古研究和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世界遗产申报,最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得以呈现泉州作为古代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展现古人坚韧不屈、顽强拼博、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成功原因四:鼓励社会参与 坚持惠及民生
“泉州推动遗产点向社会开放,提升遗产地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建立完善展示阐释系统,增强了公众的遗产认知和保护自觉。”闫亚林认为,泉州鼓励社会参与、坚持惠及民生的总体定位也是申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他还强调:“申遗成功不是终点,泉州古城的故事刚刚进入崭新的篇章。”
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也表示,泉州将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做好与遗产保护有关的立法、制度制定,规划及规则制定,把泉州文化瑰宝真实保护好、活态传承好,并有效利用好。在专业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引入民间力量,引导各方一同参与保护和传承。把泉州人爱文物、爱遗产的好传统和好氛围弘扬好、延续好。同时,提升造好软硬环境,以实现遗产的共享,把保护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变为惠民利民的实在举措。
“下一步,要重点抓好管理规划修订及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细化遗产区、缓冲区管理要求和控制指标,将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加大遗产安全监管和日常养护力度,积极探索活态遗产保护传承模式。”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说。(林盈、吕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