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世遗|发掘古厝内涵 讲好榕城故事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1年7月16日-7月31日,福州将迎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这不仅是举国盛事,更是福州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保护利用好名人故居资源的良机。依托千年闽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将会把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得更加厚重、更有韵味。与此同时,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遗大会,走进闽都文化”系列报道,邀请10位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传递闽都文化。今起推出第九篇,邀你一起发掘福州古厝的内涵。
《发掘古厝内涵,讲好榕城故事》
作者:张振玉
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宗教、建筑等文物古迹名胜综汇之域,是古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储聚之所。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她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福州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日益凸现。众多的福州籍名人在历史舞台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构筑了一道又一道亮丽的景观。名人故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之一,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物。在新时期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名人故居资源,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独特题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修葺名人故居,整理榕城记忆
历史名人在一个城市中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名人和名城密切关联。国务院在公布福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写道:“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秦汉设闽中郡,后一直为福建的政治中心,宋末、明末两次做为临时京都。福州汉代即有海外贸易,宋代为全国造船业中心,近代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池始于汉代的冶城。晋、唐、五代、宋几次扩大,奠定了现在市区三山鼎立、两塔对峙的格局。市区文物古迹有宋代华林寺大殿、崇福寺、乌塔、白塔、戚公祠、开元寺等,郊区鼓山有涌泉寺及历代摩崖石刻,还有王审知墓、林则徐祠堂和墓、林祥谦陵园等。市区三坊七巷保存有大量明、清民居。”可见,名人故居是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之一。2200多年的历史沧桑变迁,积淀下来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历史文物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沧桑、风雨剥蚀,加之福州地处南方的福州、地层潮湿、白蚁众多,木建筑大多难以持久保存,且伴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大部分的名人故居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毁坏,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在人大、政协的视察、检查的督促呼吁下,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得以保存下来,并得到妥善的保护、管理。众多名人志士的踪迹已深深地嵌进福州历史的画卷中。如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国子监祭酒郑穆、宋理宗皇帝御笔亲点的状元郑性之、郡守陆蕴、光禄卿程师孟,元行省都事贾讷,明代进士及第御史林廷玉、抗倭明将统领七省经略使张经、侍郎萨琦,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船政大臣沈葆桢、雍正年间武进士——福建陆路提督甘国宝、光绪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教授陈衍、浙江按察史——林聪彝(林则徐的二儿子),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碧血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这些福州历史上的名人,或安民抚恤,造福乾坤社稷;或著书立说,为闽越文明添色增辉;或创办学堂,注重闽、汉、西学交流,推动着古城的繁荣发展。对于这些丰富的名人故居资源,福州市采取多种形式加以保护管理,对符合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名人故居,由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一些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但达不到文保单位标准的名人故居以政府的名义予以挂牌保护,在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些故居,予以登记造册,明确保护范围以达到分级、分类予以保护管理,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潜在资源。
与此同时,福州市投入大量资金、修缮一批名人故居,如林觉民故居、邓拓故居、林则徐故居、严复故居、魏杰故居、高士其故居、林纾故居等。这些故居的修复成为福州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独特风景线,让各地观众真正感受到福州的风格,以及她在福州乃至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极大丰富、充实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唤起了榕城人民对福州先贤俊杰的敬仰,有力地把提高城市现代化程度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榕城人民的记忆。
二、保护名人故居,延续榕城文化的音符
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不同社会里,往往是特定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反映。认同一个地方的文化必须首先认同它的历史,肯定它的存在,而文物是历史文化精神的最好实证,因此名人故居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无疑是延续一个城市文化的音符。
(一)名人故居是福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物
分布在榕城大地的名人故居,是福州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物。故居是主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故居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主人一生中奋斗历程,是他一生奋斗历程的缩影。因此,如果把榕城历史文化比喻成一首绵延不断的历史赞歌,那么故居就是榕城历史文化这首赞歌的一个音符,众多的音节必然组成了一首完整的榕城历史文化赞歌,使之长唱不断、绵延发展。如:闽越王无诸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冶城,开福州建城史的先河,因此福州的汉代历史离不开他。看到忠懿王庙,必然想起倡导“保境安民”“兴四门学”“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为闭门天子”的闽王王审知。倡导福州市民广植榕树,使福州“绿荫满城,署不张盖”的太守张伯玉,抗金民族英雄李刚,以光禄卿知福州府的程师孟等等名人,构成福州宋代人文荟萃,海滨邹鲁的内涵。抗倭将领戚继光,状元、礼部尚书翁正春,内阁首辅叶向高、船政大臣沈葆桢、脱胎漆器鼻祖沈绍安、启蒙思想家严复、刑部尚书陈若霖、“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恸别爱妻、血溅黄花、慷慨就义的林觉民,中国科普事业先驱、著名生物学家、身残志不残的高士其,杰出新闻工作者,优秀的历史学家和诗人邓拓……等等,他们都在各自领域里为福州历史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因此说,福州历史文化如果没有名人故居,那必定是一种缺憾的文化,是一种不完整的文化,只有真正保护好名人故居,并加以合理挖掘,才能真正达到延续榕城文化的音符。
(二)名人故居是福州建筑文化的重要语言符号
作为名人故居,除了与主人生活有直接关系外,同时又是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见证。福州名人故居大多都是古建筑,其独有的布局结构,及墙体的马鞍墙,墙头和翘角的泥塑彩绘,形成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其规模、形制、构件、精致的石雕、木刻,都具有福州地方的建筑语言,因此众多的福州名人故居堪称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和“古建筑艺术宝库”。从构件看:寓艺术于构件,是福州建筑业优良传统。“乳伏上驼峰、枋与梁之间花盆、云朵以及吊柱、雀替、斗拱等本来是支撑的构件,但经匠师加工、镂刻成各种艺术形象。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福州花岗石资源和精湛的石工技艺,使龙柱、石狮、柱础、须弥座等以其艺术造型,把主建筑衬托得更加多彩多姿。”其艺术装饰构件,也极富地方建筑特色。“屋脊上鸱尾、吻兽,墙头上泥塑、纹饰都取材于地方风土人物及民间故事传说。殿宇的梁栋、飞檐、照壁、藻井、团窠等,均精心描绘、雕刻,并以福州特产生漆着色,五彩缤纷。特别是门、窗中的漏花,用骨格榫接编排,花样繁多,乡土气息浓厚。”以位于南街宫巷11号的沈葆桢故居为例。该木构建筑四面风火墙,由三进院落,一列倒朝楼,隔院三座花厅组成,布局严谨、装饰富丽,表现了福州古代绅宦宅第的建筑特色。其墙头翘角上有彩色泥塑人像、花鸟、鱼虫、静物,俗称墙头花,它反映了明清时代福州传统墙头雕塑技艺特色。因此,福州名人故居给众多建筑、设计专家带来设计灵感和创作源泉,从中人们可以真正感悟到其蕴藏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不愧为“实物的历史”“石头的史书”。
三、合理利用故居,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独特作用
(一)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本身的内涵
名人故居大多系古建筑,这些露天的建筑文物,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特殊陈列品,也是一部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立体教科书”。因此其受教育内容鲜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合理利用故居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故居的维修、陈列,还故居本来面目,即使在把故居改为纪念馆时,也要按原样修复,不改变其原貌。对此,原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有其精辟的论述:“纪念馆建设时,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历史原址与新建的陈列展示场馆的关系,一定要把保护原址和周围环境的历史风貌放在场馆建设的重要位置。场馆的建设规划要着力体现原址历史场景,服务服从于历史的真实和再现,避免对原址及其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新建馆厅与原址相比,它是辅助性的,是补充的。因此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游离于原址的历史风貌和内涵。”“每个纪念馆都要把握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观众从每个场馆中都能获得独特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启迪。”所以重视故居本身,研究它,充实它,使它的历史内涵发扬出来。哪怕是残垣断壁,在同一环境的建筑中它也应该理直气壮地成为历史的主体。因此,挖掘名人故居内涵,是合理利用好名人故居资源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再现名人故居原貌的陈列展览
名人故居的陈列与一般博物馆陈列截然不同。一般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大多以文物为主体,图、表、照片等辅助,适当复原些有代表性的场景,以达到让文物说话,许多精美的陈列展品,往往都是某一时期、某一类器物的代表,反映着特定时期内的特有文化,给观众造成的震撼是巨大的。故其主要是通过文物展出来揭示出陈列展览主题的内涵,而名人故居的陈列,主要是突出故居主人的生平陈列,故大多采取场景复原式的陈列手法,撷取与故居主人有关的,或与故居主人生活年代有关的东西。如:生活用具、亲朋好友赠送的字画等纪念品组成生活场景,来增添故居主人生活气息,使观众在参观时倍感亲切、自然,故其陈列主要是通过“复原主人生前的典型的生活场景和系统叙述主人的生平来揭示故居的历史文化意义”。如:林觉民故居的修缮和陈列复原,我们均严格按照林觉民在《与妻书》记载“南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情况,进行复原,再现其历史原貌,使观众在缅怀先贤烈士时,在这里可以触摸到它的主人,亲身体现着他的生活。这样展现在观众面前是身临其境、充满缅怀、敬仰之情的故居环境氛围,爱国主义教育之感便油然而生。
(三)采取独特的讲解方式,讲活、讲透名人故居内涵
由于名人故居大多是利用古建筑在原址上进行陈列布展,受自身条件限制,其特定的场地,往往不可能将全部的物品一一展示出来,故只能凭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潜能,用独特的讲解方式来诠释故居的内涵。参观故居的观众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专家、学生、外宾、一般观众,由于观众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了解名人故居的内容方式也不一样,而作为故居的陈列,它的讲解是要围绕故居及主人有关内容,故对不同对象、不同文化层次,最好采取不同的讲解内容标准、不同讲解方式,或通俗易懂,或深入浅出,找准讲解对象的切入点。如对一般观众最好采取引导式的讲解方式来讲解;如在对林觉民故居的讲解,就要尽量多告诉他们有关辛亥革命时,广州起义和福州光复前后,烈士们当时抛头卢、洒热血、赴汤蹈火、碧血黄花岗等社会史实;再如:以观众参观林则徐生平史迹陈列为例,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要采取不同侧重点和深度的讲解,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仕途坎坷,生活地方跨度大,从少年、青年到老年都有值得参观者学习、敬仰的地方。这样,在对小学生讲解时,侧重讲解林则徐 刻苦好学、勤奋学习的故事,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对大学生主要突出讲解林则徐一生成长的历程,及其他的所作所为,尤其强调其虎门销烟的壮举及其产生的影响,以达到加深他们对林则徐爱国思想形成的认识;对一些革命老同志,主要侧重讲解林则徐一生仕途坎坷,在受贬充军伊犁途中仍吟出“苛利国家生死之,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这种忧国忧民、披肝沥胆的博大情怀的诗句,以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永存这一永恒主题。这样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讲解方法,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亡。福州名人故居作为了解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为福州人民提供一部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立体教科书”,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故居主人的风采,从而受到生动而深刻的教育和启迪,进而唤起广大市民“更好更自觉地知我福州、爱我福州、建我福州。惟有如此,才能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