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发新芽”
让大米“飞进粮仓”
作为我省大米的重要产区,浦城县素有“闽北粮仓”的美誉。如今,当地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旭禾米业,借由引入各类高新设备,让看似朴实无华的大粮仓越来越有了“科技范”。
“现在的消费者在‘吃饱’的同时,对‘吃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米业的革新方向。”旭禾米业总经理蒋秋生介绍道,使用工业装置可实现高效加工大米,但在烘米、碾米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往往会导致“爆腰”,使大米的品质与口感严重下降。缘此,旭禾米业从2018年开始逐步引进低温烘干、碾米设备,用前沿科技模拟出日晒、磨碾等传统大米加工环境,为消费者找回了“小时候的米香”。
“这项技术完全铺开后,每天的进出仓效率能提升4到5倍。”谈及科技对公司生产模式的改变,最令蒋秋生自豪的还是大米气体输送技术。这是利用大米质轻、均匀的特点,通过空气的吹送,使之类似流体在管道中移动,从而实现从田间“全程不落地”进仓。而在传统模式下,由于传送带的使用,大米转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粉尘和损耗,还需要叉车、卡车来回运输装卸,在效率和经济上均不占优势。
如今,智能化仓容已占旭禾米业总库容的75%以上,公司智能仓屋顶还铺设了光伏发电板,不仅起到了防止粮仓温度过高的作用,还能用来发电。同时,旭禾米业还在智能仓周边开挖沟渠,不仅防火防涝,也可用于灌溉花卉蔬菜、养殖鱼类,作为农业观光体验的一大亮点。
知桂花“香从何来”
为充分发挥武夷山文化品牌优势,增强当地工农业产品竞争力,南平市市场监管局将一批名优特产加印“武夷山水”标识进行统一管理。与旭禾大米一样,同在浦城的木樨园食品也成为入选的大户。说到公司的发展史,总经理徐良华对科技赋能的意义感触颇深。
木樨园食品主要从事桂花、酸枣、薏米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成为一包包即食食品前,所有的筛选、清洗、熬煮、除杂工序此前都由人工进行。“过去我们就是再传统不过的手工业,每次采收桂花都要趁着花还新鲜没日没夜地干,每天眼花手酸只能处理数百斤。”徐良华说,通过引进建设多条食品流水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木樨园60余名员工一天可以处理万斤以上的桂花,效能提升了10倍以上,桂花外的六七个食品大类也基本实现了“投料—成品”一条龙流水线生产,获得认证专利30余项。
拿起一罐木樨园的桂花茶,包装上的溯源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手机扫码后,便可详细了解到原产品的肥药施用、收获、检测、加工等相关凭证,为问题溯源和追加采购等提供了保障。在实现从手工业向种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转型后,木樨园在各流程中注重食品信息的及时记录,为产品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原料药瞄准尖端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泰国正大集团便与浦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了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在正大集团副总经理许意锋看来,公司历经30余年的积累,已拥有充足的抗生素产能,但繁荣之下也有隐忧。“转型升级有时候需要市场倒逼一把,我们在国内率先上马人用药盐酸金霉素无菌原料药项目,便是新突破的开始。”许意锋说。
在新建的厂房内,正大生化的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盐酸金霉素原料药的带料试机。“第一期生产线从2019年开始筹建,现已进入收尾调试阶段。”许意锋介绍,目前全球市场该类产品的需求量为2.5吨,每公斤的售价高达数万元,明年6月生产线建成后,年产量将达到1.5吨。
不久前,正大生化首次推出进入人用产品市场的一款眼膏,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应原料药标准的空白,也吹响了向尖端领域进军的号角。
浦城县发改科技局副局长陆佐沣介绍,目前浦城已建成全省首个县域科技大市场。该平台外联浙江科技大市场,内接国家海峡技术转移中心,以市场运作的方式为当地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持续引进优质人才入驻。科技,正让当地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吴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