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里遇见泉州
清净寺是宋元时期跨越重洋来泉州营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证,见证了宋元泉州的人群汇聚、商贸往来和文化繁荣。(陈起拓 摄)
泉州,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在推介家乡的文章《泉州——寻宝之城》里,曾经这样描述:“在泉州闲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你将邂逅到的,是哪一个朝代,甚至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块美丽碎片。”
在泉州,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不仅制造一次次奇妙邂逅,还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连接当下与过去的一扇扇门,让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重焕光彩、扑面而来。
□本报记者 蔡紫旻
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
“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能听到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关于泉州古城文化遗存的密集程度,泉州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周焜民如此形容。
以6.41平方公里的古城为例,这里集中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也因此,有“古城守望者”之称的阮仪三教授曾赞叹:“泉州历史文化遗存令我震撼。”
从古城辐射开来,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国保单位已覆盖所有县(市、区)。
除了“数量级”惊人,考古领域的新发现表明,泉州的文化遗产亦是“重量级”。泉州市舶司遗址,或为唯一可以较为完整揭露出来的古代“海关”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或为唯一尚能发掘出来的南宋时期的宗正司遗址;番佛寺或为国内发现的唯一印度教遗址,出土重要的泰米尔文石碑;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系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遗址;德化窑遗址,是国内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窑炉遗迹……
宋元中国与世界交流窗口的绝好例证
在这样一座面朝大海的城市里,人们胸怀像大海,征程向大海。当代的故事由今人演绎,先民的故事则透过文化遗产娓娓道来。
作为2020年我国申遗的唯一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并支撑——泉州市舶司遗址,见证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南外宗正司,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天后宫,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其蕴含的文化融合特征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间广泛的价值观交流奠定了基础……
22处遗产点分布广泛,自海港经江口平原,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包括海洋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共同反映出10—14世纪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所具备的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结构、商品产地、运输网络、整体布局等关键属性,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
在考古“大咖”们心中,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印证着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旃说,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贸易交流的重要节点,还是一座多样文明交流融合发展的城市。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家瑶,长期致力于丝路考古和文物研究,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到泉州,因参加丝绸之路沙漠路线,她对泉州“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后,她多次造访泉州,称赞这座城市既古老又现代,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经济实力。而她的父亲、考古学家安志敏,在上世纪50年代到埃及等国访问时,给外宾带去的礼品是书籍《泉州宗教石刻》。安家瑶说:“这是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窗口的绝好例证。”
聚焦海丝史迹保护的首部实体法
3月,泉州府文庙大成殿修缮工程入选2020年度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向全行业推介。这成为泉州人用心守护文化遗产的又一生动案例。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泉州人牢记在心。以此为准则,人们做了很多、走得深远——
海丝史迹保护有法可依。2017年,泉州制定的首部实体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正式施行。
文物安全保障全方位、常态化。2020年,泉州将省级(含)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电气线路套管、智慧用电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157处需要实施电气线路套管、智慧用电的省级(含)以上文保单位已完成建设;市(县)级文保单位全面铺开智慧用电建设,将实现有保护级别的文物覆盖率100%。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三防”工程,全市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已竣工验收13项;新增获批立项22项,数量占全省近半。配齐基层文物巡查员779人,实现文物巡查的村(社区)全覆盖,推动文物隐患巡查、整改常态化制度化。
多部门联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规范化。去年,泉州文物监管部门与司法部门共同签署文化遗产保护联合行动备忘录,依托泉州中院海丝史迹保护合议庭、鲤城法院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依法妥善审理涉文化遗产的各类案件;市人民检察院将遗产保护纳入公益诉讼。
考古领域注入“国家队”力量。新成立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让泉州成为全省第二个拥有独立考古机构的设区市,再加上与北大共建成立中国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安溪)研究中心等机构,这标志着泉州考古工作迈入新阶段,对提升考古水平、讲好泉州故事,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等大有裨益。 (相关专业表述来源:市申遗办)